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136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共有 269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国,中国

  发表日期:2015年5月20日      作者:祖江文     【编辑录入:多声

那是一个沉默的年代.

仿佛一场无声的黑白电影,始终笼罩着一层显得沉重,显得压抑的氛围,使得人喘不过气来.无数幽灵一般的人,在命运的长廊里徘徊,脸上依稀带着整齐如一的茫然之色,不知所从.

路在何方?

一个国度–—拥有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辉煌的文明国度.终于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危及关头!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

   1915,东方的天际露出第一缕曙光……

              ﹙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百年时光掠影般匆匆而过,却留下了许多印记.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事物真让人目不暇接.一百年来,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俨然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国,人民生活水平到显著提高.而且,中国时常活跃于国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影响力举足轻重.中国的变化,让世界为之瞩目!如今的中国,已经是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

    一代先贤,引进世界文明新元素,启蒙大众,驱散黑暗,点亮新光源,焕发历史前进的正能量.他们革故鼎新割辫子,废裹脚,免尊卑,行民主……这一系列的改革,净扫中国人民蒙尘已久的心灵,斩断封固心灵的枷锁,为中国播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等待它的生根,发芽,成长.

2015,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历史的车轴轧过一片片厚重的土地,于那经静谧这中,回顾百年历程,惊喜之余,缺憾犹存.我们与文明社会的差距尚在,陋俗死灰复燃.愚昧和迷信仍在我们身边.

而愚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也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极大阻碍,我们岂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四﹚

   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激情四射地为中国构造了未来发展的蓝图.他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更是令全体中国人感到无比的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他将“中国梦”比作江河湖海,将“中国人的梦”比作水滴.不积水滴,无以成细流;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样,也正是因为有14亿“中国人的梦”,才组成了一个恢宏伟大的“中国梦”!

   无有小梦,何有大梦?欲圆“中国梦”,需圆14亿“中国人的梦”!

 ﹙五﹚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追逐梦想,哪怕跌倒再多次也毫不气馁,也要再爬起来,为梦想顽强拼搏.他们都是普通人。然而,他们都能为圆那心中始终执着的梦想而默默坚持,永不放弃.

这样的人,无疑是可贵的.他们平凡,却又非凡.因为有无数这样始终坚持梦想的人,所以能有一个“有梦的中国”.

“中国梦”,不是一个人的梦,也不是一部分人的梦,也不是大多数人的梦,而是整个中国14亿的“中国人的梦” .因为坚持,所以梦想熠熠生辉.当梦想照进现实,中国也将真正腾飞!

﹙六﹚

   为实现中国梦,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涵养是当代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曾经的陋俗,怎能让它复燃?现在的社会,哪能存有斑驳和污点?未来的中国,岂能再有愚昧和迷信?

身边的老人,或许难忘昔日的烙印;如今的少年,却不能为阴暗所蒙蔽.封建已然离我们远去,现代的文明决不允许丝毫异端!

﹙七﹚

   中国梦,梦中国.

身为中国人,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现如今, 我们谨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向着属于自己的“中国人的梦”不懈奋斗。“中国梦”终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那时的中国,将自信地鼎立于世界之巅!

   破晓之后,光明永存.

 

 

 

作者:安庆二中   高二(五)班   祖江文


上一篇:众 声 喧 哗
下一篇:正 能 量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317]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662]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479]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96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