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陈独秀晚年有“前期苏联”和“后期苏联”之分,致使陈独秀对社会主义认识有两种模式。当陈独秀坚定自己“深思熟虑了六七年”的转变;当今很多人也认为陈独秀后期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注意到陈独秀后期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上的困局与实践中矛盾。
一、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陈独秀的社会主义前期模式
1921年前后,大多数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还只达到承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水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宣传者之一的陈独秀,当时已经不只是从政治层面上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1920年陈独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1921年的《社会主义的批评》,均已是深入到经济。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的高度提出他认识和理解的社会主义。这时候,陈独秀理解的社会主义:1、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以被称为科学的而不是空想,正因为它能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是能够在客观上说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观上主张当然的理想,”①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至今仍是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所以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必然的。2、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恩将自己的理论、从事的运动和为之奋斗的制度称为共产主义,党称为共产党。在中国,承认这个制度和主义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惟一能领导中国走共产主义道路的政党。3、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陈独秀坚定地认为:资本主义的缺点正是“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①而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简单的说:一资本集中,二财产公有。”① 4、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的道路。他认为:唯物史观与阶级争斗理论并不矛盾,他承认马、恩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历史的”的论述。并认为“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里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产阶级永远不至发生。”①
以此,陈独秀等认为找到了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发展体制,他将创造出更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并排除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创造更新的社会文明。
(二)陈独秀的社会主义后期模式
陈独秀社会主义后期模式有以下几个亮点:1、反对希特勒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造成其野蛮黑暗的统治,认为“斯大林的一切罪恶,仍是无级独裁之逻辑的发展”,是“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容许思想、出版、罢市、选举之自由”。②要容许不同意见,允许少数派存在。2、政治上肯定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的一些形式和内容(如法院外无捕杀人权,政府反对党派公开存在,思想、出版罢工、选举之自由权利)。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范围的广狭而已” 。提出他“深思熟虑六七年”决定的关于民主的六条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实现人民民主。他提出“大众民主”,只有大众政权才能实现大众民主。否则,“必然流为史大林式的极少数人的格柏乌政制。” 3、经济上反对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②认为“资本主义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要看到“将来国际化的趋势”,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那便是万象更新了,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②指出“十月革命只是政治的成熟,而非经济的成熟”。②落后民族的发展,“要依赖先进的国家”。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后期模式与前期模式虽有不同,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前期社会主义。有人认为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在广东《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讲演中,陈独秀专门分析过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右派,他和基尔特社会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社会民主党主张工人须取得政权,基尔特社会主义主张经济和政治分开。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是同样主张取得政权,所不同的,就是方法不同,共产党主张用革命方法,取得工人独裁的政权,社会民主党主张用议会的方法,取得工人和资产阶级妥协的政权。”①在《随感录》中又专门论述过《民主党和共产党》,说民主主义不代表封建党的意,不代表劳动阶级的意;“只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意”。①在《社会主义的批评》一文中专门就共产主义和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进行对照比较:一派主张:阶级战争,直接行动,无产阶级专政,国际运动。一派主张:劳资携手,议会政策,民主政治,国家主义。①其根本在于社会民主党所依据的是有产阶级;而马克思主义所依据的是无产阶级。基本立场是不同的。在陈独秀晚年,去世前四个月写的《被压迫民族之前途》中仍强调不要“被第二国际的理论弄迷惑了”,他是“在资本统制下,从事改良运动”,是“资本帝国主义支柱之一”。 民主社会主义是民主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社会理想和实现方法上都是根本不同的。虽说陈独秀后期在议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类似的主张,但在基本原则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因而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就是陈独秀本人也是不会接受的。
二、陈独秀的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困局与实践中的矛盾。
(一)、坚持阶级斗争的主导意识与发展生产力的矛盾
运用阶级斗争理论,通过阶级分析,确认联合和团结对象,确定打击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运作方式。通过阶级斗争,使工人阶级获得政权,通过巩固这个政权,而进入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内容。社会主义,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发现和认定打击对象,以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人噤若寒蝉,谁又能够把发展生产放到首位和尽心去发展生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变革知识者思想和生产者工具的过程,要给知识者和有产者创造发展的环境。在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激烈大搏斗中,陈独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找到发展生产力的真正对象,同时也没有促使生产力发展的环境。无论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政权还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在真正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都没有大的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此。有人认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犯了错误,事实上初期一些共产主义者认定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如此。认为运用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正确的。直到“文革十年”的疯狂,开始还只认为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而对阶级斗争的原理和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导思想,并不认为有什么错误。毛泽东也不是不想发展生产,“文化大革命”中仍在喊着 “抓革命,促生产”。一个用暴力争得来的政权,必然要用战斗来保卫,清除不同思想、清除不同声音首先是第一位的,又会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发展生产力呢?获得政权后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所走过的道路的实践已经证明,不抛弃阶级斗争理论不可能会有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又从实践的层面检验了阶级斗争主导意识与发展生产力的矛盾,他们是不可能统一的。虽然陈独秀提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要走循序进化的道路”,以经济的内部成熟为条件。同时也提出共产党人的“宽容”与“容忍反对派”思想,但陈独秀没有放弃“阶级争斗”的主导意识,仍认为 “共产主义者主张是:立脚阶级争斗的原则上面(此点与基尔特社会主义及无政府主义不同而与工团主义相同),集合无产阶级中最觉悟最革命的群众,组织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即应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此点与工团主义不同)。利用无产阶级国家这个武器,压制资产阶级的反动,加入世界的革命,扑灭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然后渐渐灭绝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度及私有习惯与心理,建设无产阶级的工业与文化,最后达到废除一切阶级无国家的共产社会。”①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
陈独秀只是从政治上抨击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他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相反,对社会主义财产公有极力推崇。认为此制度是“客观上经济组织变化之自然趋势及历史进化之进程”,①是“解救现代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安”的主义。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陈独秀后期,不再全盘否定资本主义,但仍没有忘记“私有财产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水岭,认为“即是废除束缚生产力的财产私有制,以国家计划的生产代替私人的自由竞争,使社会生产力有进一步的发展”。②正是他在告诉人们,《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时讲的这段话,时间是1938年9月15日。以至到了1942年2月,《在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中仍认为“私人财产和商品生产制,是资本主义的基础,亦即其弊害之根源。这一生产制,其目的是为生产工具者出卖商品,增加其私有财富而生产。不是为了直接供给一切人民食用品而生产;”②认为其生产力愈益发展,越会使生产力与购买力的失衡,产生生产过剩。
陈独秀只想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他没有深思:共产主义只是马克思设想的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制度。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那是未来几十代、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可能出现或者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而陈独秀当时认为“二三十年”后就能实现。需要民族志士为这个将没有私欲的“公有”制度、“计划经济”社会的实现而奋斗而牺牲。一个用热血、头颅换来的天下,谁能轻易放弃呢?再说,陈独秀肯定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但他没有看到或不理解是谁发展和创造了生产力,仍认为财产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实际在社会发展初期财产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正是这部分人及其创造性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正是“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的带动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陈独秀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失去了财产而变成了无产阶级,他没有想到:公有制下个体同样是没有财产,其境遇是一样的。次之,陈独秀同马克思一样只是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而没有看到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应该明白:社会成员中的多数和少数是可以流动和转化的。有钱的少数人经营不好也会破产,无产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发展到白领的机会。这正是资本主义生命的动力。陈独秀只是从原则上认识到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还欠缺科学的认识。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需要公有经济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帮助资本主义绕过了险滩。是否社会主义也需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补充,有的经济学家正是这样认为的。实际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比较与推理:公有经济的补充,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因此,资本主义仍在原轨道上奔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预示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改变,他将危及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不能允许的。陈独秀不害怕资本主义,但如果引入市场经济,必将危及到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陈独秀又会有怎样的表示?
(三)、坚持一种“主义”与大众民主的矛盾。
自列宁开始,共产党的建党学说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前夕,陈独秀就特别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要别于孙中山的“党魁制”。想从组织原则上防止专制独裁政党的形成。但最后还是出现了如斯大林那样的“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政权代替马克思无产阶级民主社会的统治的现实。既然党的领导人对此早就有所警惕,但终无可避免。于此历史要求党和人民不仅要从某个领导人的思想品质上反思,而且要从“制度”上做出深入的思考。半个世纪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实践,人们已深刻地知道:“一个党,一个领袖”统治思想的形成,既是统治者个人独裁专制思想意识的结果;也与有一些政治领袖盲目追求客观真理的思维定势。当他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作为惟一真理,当认为自己和所在的党派已经把握了这个惟一真理,成了唯一代表,要求它的党员以理想信念为中心,追求这个信仰,忠于这个组织,并勇于为这个组织献身,也会形成一个党、一个领袖的思想统治。陈独秀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只是认为斯大林的政权没有实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根据历史之进化和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种种的客观境界”①。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只有这个党才能拯救人民。把本党派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作为惟一真理,并从舆论上加以控制,哪还能容许别人怀疑,容许别人再有“思索”。当把这种思想教育视为当然的合理的与正常的,其结果,必然是多数人的思想停止,当人们的思想停止的时候,看到和听到的只能是紧跟和高呼“万岁”。什么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等均失去其应该的意义。当胡适1948年在隆隆炮火中离开北平,万分无奈地选择了蒋家政权,也正是他看到了“一个主义”下民主的虚伪性。
党派的名称与它的理想、奋斗目标往往是一致的。如孙中山针对君主统治创建“国民党”一样,他是以实现主权在民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而且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其他政党无论你主张什么,都只能在服从它的理想前提下活动。这种党制环境下,就是允许 “反对党派”存在,又会有多少实际意义?同时他更不允许让你形成足以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没有制约力量的反对党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反对党存在的意义。陈独秀思想的科学价值,就在于他看到了反对党派存在的力量和作用,但他没有放弃极终真理,这样形成的“反对派”组织很难发挥出实际的作用。提问未来,各派政党组织政治上都是平等的。以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进步,以得到人民的拥护为人民所信任为标准,这样的“反对派”存在才有实际意义。
民主是什么?一般认为,民主制度起始于古希腊时期,但它准确地表达而实现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是在18、19世纪“君权政治”的衰落和市场经济的兴起,是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资本主义宪政和法律的确立而对公民和政府行为展开实施的。它扎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是不可能随意的搬来移去的。陈独秀想撇开资本主义社会,把一些民主的内容作为一般形式抽象出来,移植到他的“大众民主”,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中来,是不可能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相融性。陈独秀不害怕资本主义,但他决不想回到资本主义。他想引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此路能走得通吗?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的“共产主义派”,可以说,陈独秀是敲响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丧钟的第一人。在他人生晚期,努力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上寻求取缺点”;也曾表示怀疑列宁,提出要“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列宁托洛茨基包括在内)之价值”,曾想写《俄国革命的教训》。也曾说:“如果能叫马克思、列宁复生,如果他俩肯定今日苏联所做的一切,就是他俩的主张,那我就说一声,你们的学说,我不赞成。”②也只能说,他在开始怀疑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从中可见陈独秀思想的国际性和现代价值。但若像胡适所说陈独秀晚年“已不是托派了,已走上民主自由道理”,显然是不准确的。说陈独秀思想已经脱离托派,没有根据,说他“已走上民主自由道路”,显然是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他没有完全跳出马克思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是肯定的。
陈独秀觉悟、提出的问题,三十年后才与胡耀邦、赵紫阳、邓小平思想接轨;陈独秀没有解决甚至还没有来及更深入思考的问题提到我们党和政府改革的面前,仍然是我们当前政治改革的难题,任重而艰难。但历史是按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规律发展的。陈独秀相信的这个“自然趋势”也就是“历史趋势”,是任何个人和派别组织也改变不了的。
最后,我们引证陈独秀的话结束这篇文章:“其实人类的进化历史,它始终很冷静的走着它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并末意图走向天国,也不是走向毁灭堕落深渊,对于人们自己由虚幻的希望欢喜而来之失望悲哀,他不负任何责任。”③
注释:
①、 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第355、201、468、219、254、470、466、470页。
②、王树棣等《陈独秀评论选编》(上),河南人民出版社,第381页。
③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第555、499、491、519、515、591、5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