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仲秋,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毛泽东举着油布雨伞,叩响了鼓楼后身豆腐池胡同15号的大门。开门的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毛泽东来京,一来和蔡和森为二十几位湖南学生(包括蔡和森的母亲和他妹妹蔡畅)办理赴法勤工俭学;二来打算找份工作,半工半读。已与毛泽东相爱的开慧,将他和蔡和森安顿在一间南房住下。
在杨昌济的举荐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当即写下便条,让李大钊“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从此,北大也多了一位旁听生。在北大,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罗家伦、顾颉刚等,而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也展露了雄才大略。
后来,为便于新民学会活动,毛泽东和蔡和森搬出杨宅,与湖南学生共同租住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一个简陋的小院内,8个人挤在一起。月薪八块大洋,毛泽东的生活是清苦的。
1919年元旦,毛泽东肩着一身雪花,到图书馆上班。李大钊兴冲冲地拉着他,急步来到一个中等身材、肤色黝黑、二目炯炯的人面前,说:“润之,这就是陈独秀!”毛泽东忙上前紧握陈独秀的手。李大钊说:“仲甫,这就是你欣赏的二十八画生啊!”陈独秀使劲地摇着毛泽东的手,朗声道:“哈哈,我能背出你的文章。‘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何等的豪气万丈!”毛泽东忙说:“陈先生,自从读了几年《新青年》,我崇拜的偶像就从原先的康、梁变成您了。”
毛泽东再度见到陈独秀,是1920年的事了。毛泽东到箭杆胡同拜访陈独秀,并带来他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陈独秀看过文章大加赞许,告诉他,胡适和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夸文章写得好。胡适认为,此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实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而李大钊则旗帜鲜明地赞道:“《湘江评论》的长处在于议论,在武人统治天下,能产生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1919年和1920年春节,毛泽东都是在西城烟筒胡同黎锦熙家度过的。著名语言教育家黎锦熙曾是毛泽东在湖南读书时的历史老师。在风雨如磐的年代,毛泽东往来于北大红楼、豆腐池和三眼井之间,他那伟岸的身影和器宇轩昂的气度,给灰暗的北京,涂上一抹曙光。
31年后,毛泽东以人民领袖的身份,重返古城,豆腐池15号院那棵枣树,正挂满鲜红的大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