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上海故居住着广电局职工。本报记者 吴伟 摄
陈独秀对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思想者、革命者,他一生思想的变迁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缩影。插画/于祖培 王金花
安庆陈独秀纪念馆陈独秀名字墙
陈独秀
仲甫、独秀山民、王坦甫、TSCHEN、顽石……安徽安庆的陈独秀纪念馆,用半面砖墙,刻满陈独秀一生用过的38个名字。
它们有的是,陈独秀为应对警察抓捕,随口编的假名;有的是,旧时文人寄情文字,而起的字号;更多的是,他在报刊上向旧思想投掷长矛匕首时,用的笔名。
38个名字汇集一起,是陈独秀辽阔如沧海般的人生。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五届中央政治局的总书记。
他创办的《新青年》影响整整一代人。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但他暴烈似火、固执如牛的性格,又暗合其后半生失败的命运。他被自己创建的政党开除,同时也为国民党不容。
晚年陈独秀感叹说,“我半生所做的事业,似乎大半失败了,然而我不承认失败,只有自己承认失败而屈服,这才是真正的最后失败。”
“独秀”一直是陈最爱的名字。好友汪孟邹为此曾批评他“你也太不客气了”。陈独秀答,“独秀”只是老家安庆的一座山名。
不成龙,便成蛇
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庆,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1903年,25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当时,湖北留日学监姚煜思想顽固,压制进步学生。一日,三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其按倒在地,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咔嚓一声剪去姚的辫子。
回国后,陈独秀开始致力于剪除国民思想深处的辫子。
他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走遍江淮南北。他从办报刊做起。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在《除三害》一文中,陈直指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切中时弊。
他用政论文直批封建伦理,反对文言文,提出民权高于一切,力倡废除奴性,建立真正的共和。
陈独秀虽家道殷实,但其只靠稿费、版税、资助过活,有时穷得只有一件汗衫,一天两顿稀粥,也不找家里要钱。
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在新文化运动前夕,已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他曾说,“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陈独秀所说的杂志是《新青年》,创办于1915年,因倡导反对旧伦理、旧文化,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陈独秀因此名噪一时,他被刚上任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
在北大两年,陈独秀生命中出现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也铸就他历史上的辉煌。那是1919年6月11日晚,陈独秀着白帽西服,站在新世界屋顶花园,他手持传单,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
这是陈独秀手写的《北京市民宣言》,他呼吁政府免去曹汝霖等人官职,还市民言论自由。此时五四运动浪潮正日趋低缓,被捕的千名学生正陆续释放。陈独秀的行动,将整个运动向纵深推进。
在那晚,陈独秀当场被捕。
陈被捕后,李辛白发表短诗《怀陈独秀》:“依他们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
“我能拨云见青天”
陈独秀获释后,李大钊护送其去上海,两人在途中相约建党。
和李大钊不同,陈独秀更倾向于一个行动者。在李大钊认为还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时,陈独秀已经在四处活动筹备建党。
陈独秀不是一个耽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早期崇尚一种个人浪漫的奇迹。反清时,他曾参加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的暗杀团。
讨袁时,他因劝阻地方军阀滥杀民众,而首度被捕,险被枪决。他催促对方,“要枪决,就快点”。
陈氏曾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
陈独秀一生5次入狱。在安庆的陈独秀纪念馆里,专门制作了一系列灯箱,讲述其入狱故事。
1920年,陈独秀已转向“科学的革命运动”。
在北大接触李大钊等人后,他的思想由民主主义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陈独秀看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希望,并将之视为拯救中国的出路。
陈独秀到上海之际,陈望道等人也因宣传新思想,被当局赶出杭州,来到上海。
陈望道在解放后回忆,当时他和陈独秀、邵力子等人,住得近,经常在一起,反复的谈,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便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独秀的《新青年》开始发表更多文章宣扬马克思主义。编辑部发生分裂。宣传改良主义的胡适等人,被陈独秀排除。
同时,陈独秀等人成立“人民出版社”,秘密出版马克思、列宁的书。
1920年8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转变为共产党上海小组,开始向苏皖浙等发展组织。
随后,陈独秀希望李大钊成立北京小组,并向北方发展;他去信给毛泽东,请他发展湖南小组;他委托刘伯垂、李汉俊去武汉组织小组;他安排留学生蔡和森、施存统,在欧洲和日本成立小组。
1920年底,陈独秀赴广州,联系了北大毕业生陈公博等,组织了广东小组。
在陈独秀的推动下,约在1年时间,全国六个城市已建立共产党小组,为中共一大召开,形成日后的燎原之势,打下基础。
对革命,陈氏曾坚定地说:“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晚年凄苦,活得自由
陈独秀一度很高兴见到共产国际派来代表,认为他们能在马克思理论上和运动的实际经验上提供帮助。
1921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很薄弱,国内很少有马克思著作。李达曾回忆说,当时上海党小组的经费都是稿费维持。因缺乏经费,《共产党》办到第二期便停刊了。
“一大”召开,代表们每人150元的路费,还是由共产国际支付。
但很快,陈独秀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观点,表示反感。马林曾在一大上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国际添了一个东方支部。
“一大”后,回上海主持工作的陈独秀,与马林第一次会谈,便以不欢而散告终。马林刚表达完共产国际的意见,陈“霍”地站起来,说:“中共的工作,也无须样样依靠国际,我们有我们的独立性。”
陈独秀周边同志很熟悉他的这种牛性。
李达曾这样回忆陈独秀:每逢同志们和他辩论,他动则拍桌子,砸茶碗。有一次,他在看一位同志寄来的工作报告,“看了最初几行,就大发牛性,接连砸破了两个茶碗。我劝他看完再说,他才勉强看下去,看完后才觉得适才的动作是过火了。”
此后,共产国际提出国共合作。陈独秀等多次表示反对,均无果。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国民党中排斥中共的论调博兴,陈独秀两次正式提出中共整体退出国民党,改为党外合作,被共产国际否决。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对陈说:“你的意见我很赞成,但是我知道莫斯科必不容许。”
随着原苏共中央档案解密,显示出陈独秀这个总书记非常难当。从1923年到1927年的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针对中国革命问题,作出过738个决议,平均两天半一个。
有专家说,由于当时中共缺乏系统的、独立的阶级纲领指导,所以早期受共产国际领导。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屠杀共产党员。陈独秀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和大批中共党员被杀。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陈独秀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
晚年陈独秀飘零到四川江津,生活凄苦,但很自由。他曾写诗曰:“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
晚年他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文字学,二开始思考民主的价值。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享年63岁。当时,在他遗像边,摆着几副挽联,其中一副:
纵浪人间四十年,我知我罪两茫然;
是非已付千秋论,毁誉宁凭众口传。
【人物志】
陈独秀
安徽安庆人,生于1879年,卒于1942年,1920年率先成立上海共产党小组,并多方推动,将地方的马克思研究小组转变为党小组,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建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创办《新青年》剪除国人思想上的辫子;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高楼散发传单,让进步力量彻底觉醒;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组织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政党;在共产国际错误指导和右倾思想下,他承担了大革命失败的全部责任,又因中东路问题,被开除党籍。
寻访录
故居里的“陌生人”
上海市卢湾区南昌路,100弄2号是幢两层石库门楼房。门口挂着牌子“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标注此处为“《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它也是陈独秀故居。陈独秀在这座寓所里居住办公期间,两次被捕,《新青年》编辑部也被查抄。
赵文来先生和老伴儿,已在这座故居的底楼住了30多年。房子是老伴儿的单位上海市广电局分的,楼上还住着其他居民。
他引我边参观边介绍,一楼曾是以前编辑部所在,陈独秀住二楼。赵文来在天井里搭出个厨房,其余部分格局和90年前一样,基本没变。
赵文来说,常有游客、记者到访,他就要充当讲解。尤其今年,每天几乎都有人敲他家门。
“确实也不方便,毕竟是居家过日子。”赵文来说,“老宅子穿堂风,冬天特别冷,我们也想搬出去,把这里留给文物部门处理。建党80周年,我写了封信,要求给个解决方案,后来也没回音。”
卢湾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位于陈独秀故居的背后。张富强所长说,就他所知,目前江浙一带很多“未开发”的名人故居都有居民居住的现象,有的还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主要涉及产权问题”。
他表示,搬迁不是个人行为,“必须上面说话”,“我不知道有没有规划,有没有专项保护资金,现在能做的事就是宣传”。
陈独秀家乡安徽安庆市的故居也面临这种情况。
安庆陈独秀墓园管理处主任徐克平带领记者,找到陈独秀家族的故居,房屋在上世纪80年代已被拆除,如今只剩下一块当初的拴马石。边上30米处,还有所以前的私塾。陈独秀的两个孩子幼年曾那儿读书。
私塾的门槛石已被磨出青光。在这座老宅里,住着好几户居民。
一名老者向徐克平抱怨,老宅逢雨必漏,大家都想搬,也没人来给个说法。徐摊了摊手,没人批钱。
徐克平说,2006年安庆投资几千万,建了“独秀园”一个以陈独秀墓为主的景区,今年4月,成为国家4A级景区。
纪念馆
【陈独秀用过的名字】
●谱名类
庆同:谱名,第一个正式名
乾生:官名
众甫:字号,本人没用过
仲甫:众甫谐音
陈由己、由己:加入日本留学生青年会时用的名字
●笔名类
三爱:用于《安徽俗话报》
陈仲、仲:写工运短文用
熙州仲子:为苏曼殊题诗
盛唐山民:留日时用
女媭小弟:青年时用的小章,女媭是屈原的姐姐
CC生:《英文教科书》署名
独秀山民:用于《甲寅》杂志
独秀:见于《甲寅》杂志
只眼:《每周评论》的署名
实庵、实:《向导》笔名
T·S:独秀的英文缩写,签发党的文件的常用署名
撒翁:下台后用的笔名
顽石、雪衣、鳦儿、三户:托派时期笔名
●化名类
王坦甫:二大后被捕时化名
明夷、夷、明宜、明、季丹: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后的化名
伟大历程
遵义会议调整战略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为期3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会上,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批评了博古报告中谈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等观点,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通过了“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等4项决定。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青杠坡地区对川军两个旅发起猛攻。此战异常激烈。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葫芦形山谷里,3000多名红军将士阵亡。因敌军不断增援,再战不利,红军奉命撤出战斗。四渡赤水,由此拉开序幕。
时东时西,时进时退,四渡赤水的100多天中,红军作战方向变更达10次之多,最终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既定战略方针。中央红军从此改变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这样描述遵义会议在党史、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今年在遵义,游客已达5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20%以上。
据新华社电
□本报记者 吴伟
上海、安庆、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