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人,一生经历大起大落,1927年之前叱咤风云,引航中国;1927年之后,一度被捕入狱,淡出视野。从伫立山巅的春寒,到跌入低谷的秋风。陈独秀的冷暖人生,与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风云紧密相连。《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是朱洪的新著,这位研究陈独秀和胡适的专家,为人们呈现一位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陈独秀。
1918年8月下旬的一天,陈独秀在李大钊的办公室见到了毛泽东。两人在初次见面前,是《新青年》主编与作者的关系。1917年,毛泽东就与陈独秀提倡的青年应有强健体魄的观点共鸣,以“二十八划生”为笔名写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由杨昌济转交陈独秀,陈将其发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陈独秀毛泽东初次见面的20年后,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说:“我还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新青年》。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我崇拜的人物。”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与胡适风头正健,开时代风气之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成为传播新思潮的阵地。在胡适看来,陈独秀的转向,源自陈独秀离开北大。陈独秀逛八大胡同嫖娼遭到攻击,1919年3月26日,蔡元培在汤尔和家,与沈尹默、马叙伦商议如何处理陈独秀嫖娼风波。最后以体面的方式撤去陈独秀文科学长的职务。1935年12月23日,胡适致信汤尔和,信中认为:“陈独秀离开北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以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者变弱,皆起于此夜之后。独秀在北大,颇受我和孟和的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胡适的这封信,为陈独秀与自由主义分道扬镳感到惋惜。而历史的逻辑链条自有其因果联系,人物的选择与命运当然有时代推动的力量。胡适则忽视了这一点。
1919年6月11日,北洋政府已在前一天宣布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辞职”,陈独秀在新世界商场散发传单时被捕。这次入狱,将陈独秀从“问题”推向“主义”。
1921年在嘉兴南湖游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缺席的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从中共总书记到右倾投降主义者被开除党籍,这7年是中国剧烈变革的年代,国共合作,工农暴动,北伐战争,革命的洪流席卷神州,即使像陈独秀这样的翻天覆地时代的领袖,也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朱洪认为“他的思想、实践和转变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求索的轨迹”。
1933年,被捕入狱的陈独秀在国民党的审判席上说:“我只承认反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却不承认危害民国,因为政府并非国家……孙中山、黄兴等,曾推翻清政府,打倒北洋政府,如谓打倒政府,就是危害国家,那么国民党岂非已叛国两次。”章士钊为陈独秀的辩护律师,辩护了53分钟。陈当场声明,章律师的辩护词只代表他的意见,我的政治主张,要以我的辩护为主。台下哗然。风骨嶙峋,可见一斑。晚年在江津,朱家骅派人送他5000元,他谢绝,中共方面给他提供生活费用,他亦谢绝。
1941年3月30日,在延安的毛泽东在《如何研究党史》的讲话中,充分肯定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作报告,从三个方面肯定陈独秀的贡献:“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晚年的陈独秀隐居在江津,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于江津。陈独秀死后,蒋介石捐款1万元。一江凉月载孤舟,陈独秀作为政治家,有操守,未在历史的洪流中丢掉本色。作为文人,有风骨,即使老无所依,也绝不依附权势。他的一生,充满对立、紧张和颠覆。与共产国际闹矛盾,与国民党闹矛盾,诚如胡适所说,是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自己介绍说,非故意如此,“乃事实迫我不得不如此也”。
四次坐牢,共1903天,并牺牲了两个儿子,气节如虹!一生被通缉八次,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堪称楷模。身后萧条,晚景凄凉,但这位独介之士,生前超越毁誉,死后就更不会在乎什么评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