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56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感悟随笔
  共有 11358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周碧华:陈独秀与胡适谁让谁成名?

  发表日期:2013年1月23日   出处:张家界在线        【编辑录入:多声

陈独秀与胡适谁让谁成名?

  陈独秀(左)与胡适

陈独秀与胡适谁让谁成名?

  百年前,安徽出了两个文化名人,一为陈独秀,一为胡适。陈独秀之所以一度成为共产党领袖,皆因掌握了一处舆论阵地《新青年》,影响了一批有志之士,可以说,如果不办《新青年》,陈独秀在那风云际会的年代是很难胜出的。

  从现在已知的史料来看,在那办刊办报成风的民国初期,《新青年》之所以一下扣住人心,胡适又功不可没。

  1915年初夏,陈独秀一家从日本回到上海,由于家庭条件有限,首先是为生计,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前身),杂志要赢利,发行是大事,于是他求助于亚东图书发行社老板汪孟邹,汪一下对此新杂志的前景拿捏不准,推荐给了群益书社发行。杂志要有发行量,必须要有名人的重头作品做支撑,陈独秀又请汪孟邹推荐有实力的作者,汪便推荐了正在美国留学的安徽老乡胡适,陈独秀对这个小自己12岁的才子早有耳闻,当即请汪寄《青年杂志》给胡适,并郑重地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要恳切些。”陈独秀唯恐胡适不赐稿,所以要求汪写信时态度要尽量诚恳些。汪当即给胡适修书一封,并表明任何体裁都行,篇幅可长可短,那意思是只要是胡适的稿件就行,显然,他深知陈独秀的用意,只要胡适的名字撑门面就行。

  到了这年的11月份,《青年杂志》已出一卷三号了,陈独秀还没有收到胡适的大作,每出一期前,陈独秀都要跑到汪孟邹那里问胡适寄稿没有,汪被陈逼急了,又接着修书几封,陈独秀说:“你把言语说重些,我盼胡适来稿,甚于儿童盼过年。”看看,当年的陈独秀对胡适可以说是无限崇拜呀。直到1916年2月3日,胡适才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却并没有寄给稿件,虽如此,陈独秀也如获至宝,因为胡适在信中谈到了关于新文学的一些主张,与陈独秀的观点不谋而合。陈独秀于是又请汪孟邹写信催稿,汪拗不过执着的陈独秀,于是又给胡适写信道:“陈君盼吾兄文字有如大旱之望云霓……”,把陈独秀渴盼胡适稿件的心情形容为久旱盼雨,可以想象,陈独秀急于求得胡适的稿件以扩大杂志的发行量,但是直到这年的5月,胡适才将一篇译作《决斗》寄给陈独秀,可是因为《青年杂志》陷入一场刊名纠纷,直到9月以《新青年》复刊才刊登胡适这篇译作,显然,胡适是在汪孟邹的再三催请下交上这篇译作的,多少有搪塞之嫌。

  可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并不是这篇译作,而是胡适在给陈独秀写信时,顺便将自己给朱经农的信中提及的新文学主张也抄给了陈独秀,这就是著名的“八事”——

  (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语;(五)须讲求文法;(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摹仿古人;(八)须言之有物。

  当时,国内知识界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白话文与旧体诗的激烈论争,陈独秀将这“八事”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标志着胡适首次与国内人士商讨这一场变革,也标志着陈独秀对他观点的肯定,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就此拉开大幕,《新青年》杂志销量猛增,陈独秀和胡适成了白话文运动的领袖人物,现在回头审视这段历史,假如当初陈独秀没有对胡适那么执着的敬仰,没有汪孟邹的热情撮合,假如胡适不把写给朱经农的信中的“八事”抄给陈独秀,一场文化运动至少会推迟一些年,《新青年》也不会那么声名远播,那么陈独秀在共产党创立初期也不会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而胡适也正是借助《新青年》而奠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因此,历史总是有些机缘的,陈独秀成就了胡适,胡适也成就了陈独秀。

[作者:周碧华]
[编辑:田慈孝]
[来源:张家界在线]

上一篇:2012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安大举行
下一篇:陈独秀:游民无产阶级夺权后必定会专制独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253]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608]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416]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91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