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科学图书社遗址旧照
陈独秀
当年发行的安徽俗话报
上个世纪初的芜湖是中国内地看世界的一扇窗口,经历了20多年欧风西雨的冲刷,近代文明已经开始生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以伟大的革命家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在这里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使芜湖成为安徽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一、陈独秀与《安徽俗话报》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定,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芜湖的口岸开放,客观上刺激芜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风西雨冲开了陈腐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民族危亡、山河破碎,沉痛地刺激着皖江地区的一大批爱国青年,他们聚集在芜湖,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使芜湖成为安徽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陈独秀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早期革命活动地点是在安徽,芜湖是他主要的革命活动地。他接受了西方近代民主和科学思想,在1904年和1905年间,就以“开通民智”改变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为己任,在立宪派和革命派都忽视的意识形态领域,开辟了“欲新中国先要新民”的近代新人塑造的新战线,并在芜湖创办了风行海内的《安徽俗话报》。
《安徽俗话报》的办刊宗旨是救亡图存和开通民智,它的宣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揭露列强侵略、抨击清廷腐败。该报通过大量报道列强侵华的事实,尤其是日俄战争和英国进攻西藏的战况,将瓜分豆剖的危局呈现在国人眼前,以促使国人觉醒。它报道了清政府面对外来侵略,软弱无能,以及官场黑暗、军纪不整、官员腐败堕落、无力保护百姓等事实,对清政府的腐败进行了抨击。二是主张维护利权,发展实业。该报把铁路、矿产和货物三方面利权的丧失,看作最重要的灭亡现象,呼吁把被外国人夺去的利权收回自办;同时大力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发展近代工矿业是收回利权的重要举措,而且可使社会前进、国家富强。三是倡办新式教育。该报把教育改良看作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举措,主张普及国民教育;尤其重视蒙学改良和女子教育,提倡创办新式学堂,实行德、智、体并重的办学方针,教授学生新的科学知识,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四是批判封建恶俗、倡导文明新风。首先批判了封建包办婚姻中的许多不合理的规矩,提倡婚姻自由,并大力推介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以破除迷信。
《安徽俗话报》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主,同时也致力于科学知识的传播。该报先后开辟了“实业”、“地理”、“卫生”、“格致”等栏目,分别刊登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实业”介绍了养蚕、造纸新技术;“地理”刊登了有关世界水陆分布、人种、国家,中国疆域、省区、山脉、河湖、海岸、气候、物产、商业、交通以及安徽地理知识;“卫生”刊登有关养生之道的内容,其中包括呼吸和呼吸器官,以及起居、饮食、衣服、房屋的知识;“格致”以问答的形式,分16章介绍了关于日、月、八大行星、空气、风、水蒸气等科学知识。
二、陈独秀与芜湖的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使中国的思想界处于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原芜湖科学图书社汪孟邹的帮助下,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开始即发行千余册。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青年》的知名度,帮助《新青年》打开销路,汪孟邹又帮助联系当时名家,征求优秀稿件,特别是向陈独秀推荐了当时正在美国深造的胡适。也由此,陈独秀与胡适结下了终生友谊,两人联手推动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向国人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不久,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又生动地将民主与科学称为“德先生”与“赛先生”,并明确表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新青年》的出版,一方面高举民主大旗,反对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另一方面高举科学大旗,反对迷信、盲从。在宣传科学方面,《新青年》除以大量篇幅开展破除迷信讨论外,刊登了许多讲述自然科学知识的论著和译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等方面。
《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高语罕、潘赞化、谢无量等。这些人中除了易白沙和刘叔雅外,其他人都曾在芜湖生活和工作过,他们对芜湖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于地缘关系,相较于当时中国其他的省区而言,以《新青年》杂志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知名进步刊物,在安徽的普及和渗透是比较广泛、深远的。虽然这些杂志都不是在安徽境内创办的,但是安徽的知识分子能够通过自身的人脉关系,第一时间将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传入安徽,从而大大启发安徽民众的思想,并且直接推动了安徽新文化运动的进程。《新青年》在创刊初期仅发行1000册,此时就已经在安徽省内传播了,当时芜湖的发行量每期都在100册以上。芜湖“先进人士和各校青年受了很大影响”。这完全是《新青年》中人数较多且占主导地位的皖籍编撰者们所赐,他们正是这本杂志的热心宣传者和介绍人。另外,在安徽传播进步刊物的过程中,芜湖的科学图书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汪孟邹1913年在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1915年《新青年》创刊后,汪孟邹就将他开设的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芜湖的科学图书社作为《新青年》杂志的第一批代派处,这也是《新青年》杂志能够在安徽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安徽被视为新文化运动中“全国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尤以安徽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安庆和芜湖为烈”。陈独秀曾经撰文评论说:“安徽在直系势力管辖之下,他们若只是空喊几声,也比广东、浙江学界的空喊有价值,况且他们还有在空喊以外的实际动作,在这一点上看起来,安徽学界又实是全国学界之领袖。” 芜湖被认为是“安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当时有五所中等学校,即省立五中、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以及萃文和圣雅各中学等。其中省立第五中学被誉为“芜湖的北大”。据当时在芜湖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蕴山说:“安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第五中学开始的。”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芜湖涌现出无数杰出的青年,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蒋光慈(1917至1920年在省立五中求学)、王稼祥(1924至1925年在圣雅各中学求学)、吴祖湘(1922至1924年在省立五中求学)、曹渊(1919年在省立五中求学,后为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阿英(1911至1917年分别求学于圣雅各中学、萃文中学)等。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接受了民主和科学新思想,并由此走上了寻求民族解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曹年明 (图片由芜湖地方志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