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独秀江津交往草根逸事
1938年8月至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度过了人生最后四年时光。在这里他“谈笑少鸿儒,往来多草根”。笔者从事江津地方党史和文史工作多年,收集整理了一些陈独秀与江津百姓交往的故事。
闹洞房
1941年初冬,住在鹤山坪石墙院的陈独秀应邀去参加一个农家青年的结婚宴,这是他第一次应邀到当地农民家中喝喜酒。这农民姓张,住在鹤山坪上与石墙院很近的一个叫大屋基的地方,他们家与陈独秀应该算是邻里。张家主人反复对他说:你来了就行,千万不可送礼。你是文化人,我们沾光,我们还得靠你写两副对子呢……
到了新郎家,见到这场面好热闹,见到这众乡亲好热情,陈独秀的心情也非常的好。当地人大口大口地喝江津烧酒老白干,陈独秀也先品醮了一小点,这酒太醇香了,于是他就喝了两大杯。
晚上,他经不住诱惑又喝了两杯。张家众亲戚开始闹洞房,陈独秀是第一次看到这巴渝地区闹房的婚俗场面,他感到很吃惊。在场的亲戚不分老少尊卑,不分男女性别,全都对新娘乱说一通。见大家都在胡闹,陈独秀酒兴和诗兴大发,平时是谦谦君子的陈先生也激动起来,他先是摇头晃脑吟诵了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大叫张家婚礼上的跑堂师拿来纸墨,当场写下了一首《江津乡间闹房酒》的诗来———
老少不分都一般,大家嬉笑赋关关。
花如解语应媸娥,人到白头转厚颜。
两天后,陈独秀在家中将这首诗抄在一张小黄纸上叫人带给了张家,张家老汉是读过几天“人之初”的人,知道这诗将来会值钱,就叫儿子将这黄纸片好好藏于柜底。
1994年,我到鹤山坪进行文物普查并对陈独秀旧居石墙院进行测量,打听到了当年陈独秀闹洞房的张氏人家。当年的新郎早也作古,他儿子已经50多岁。问起陈独秀为他父母新婚所作的闹房诗来,他说:本来珍藏到解放后,但在“文革”中,怕红卫兵抄家,只好塞进灶膛烧毁了。
泡茶馆
陈独秀夫妇寓居的石墙院,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伙夫老焦一周去一趟江津县城,将他所订书报和信件取回。
好在石墙院下面有个双石场。虽叫场,实是一个只有两家草房店面的幺店子,只卖洋油、洋火等小商品。石墙院到这里只需走20分钟路。陈独秀在石墙院用心编纂文字音韵学著作《小学识字教本》。一有闲暇,他就散步到双石场。到这里可以听到往返江津县城的轿夫走卒讲外面发生的故事……
毗邻这里的龙门乡螺丝桥有个非常精明的农民叫陈相国,一天,他由县城回龙门乡时,在双石场歇脚,正碰上散步的陈独秀。他向陈先生讨教,打算在此开家茶馆。这一想法得到陈独秀的赞同。
陈相国说干就干,经过三个月的准备,就在双石场西桥头修建起了两间草房,摆起6张小方桌,干起了卖老荫茶的行当。开业一周,生意很清冷,陈相国后悔不该做这一行当。不久,他又碰到了来此散步的陈独秀,他希望家门陈先生给他再出个主意。
陈独秀叫他搞一个开业小典礼。于是,陈相国选了一个吉日,买了6圆火炮,举行了简单的开馆仪式,邀请场上的人到茶馆免费喝茶一天。陈独秀专门书写了一幅单条书法作品送来,陈相国是读过几天私塾的人,将单条挂在茶馆正堂上。陈独秀书写的是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一段。
这条幅用黄山谷字体竖书。笔画遒劲郁拔,神闲意浓,圆转流畅,凝练有力。陈相国挂上不几天,就引来不少山乡老学究前来观看,小茶馆热闹了一番。
从此,由江津或重庆等地寄给陈独秀的信件书报,多投转到双石场陈相国茶馆,陈独秀隔三差五来茶馆,一是喝茶采撷乡风民俗,二是取回信件书报。小茶馆的生意渐渐兴隆起来。
开后门
陈独秀住在石墙院,虽然条件差,但他对向他提供住房的杨家是心存感激的。陈独秀常指导江津石墙院主人杨庆余的儿子杨宏勋,他小名叫杨火,生于1928年4月,当时只有14岁。他们一家三代人都称陈独秀为“陈先生”。
陈独秀夫妇常到杨宏勋家吃饭。杨宏勋的母亲善于做漂水咸菜和皮蛋,她做的皮蛋晶莹透明,皮蛋上的小鱼、小虾和水草等栩栩如生,像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令陈独秀赞叹不已,常吃得津津有味。陈独秀经常指导杨宏勋读书,要他珍惜时光,发奋学习。要他多背诵古典诗词,熟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他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陈独秀的指导下,杨宏勋进步很快,考上了江津中学,杨家主人为了表示感谢,设家宴招待陈独秀。席间,主人谈起正为儿子升江津中学一事而犹豫不决,因为江津中学当时在长江北岸30里外的油溪场,路途遥远。这时,陈独秀说道:何不让孩子读此间有名的聚奎中学?该校位于著名风景区黑石山,环境清幽,名师很多,真是育人的好地方呵。杨家当然想自己的儿子就读这所中学,可苦于找不到入学门径。于是,陈独秀写了一张条子,叫杨宏勋到白沙的聚奎中学找校长周光午。周光午是陈独秀很好的朋友,见是陈独秀推荐来的学生,就开了一个后门,免试让杨宏勋在聚奎中学就读。聚奎中学是闻名遐迩的名校,往里挤的学生很多,能让一个山区农家少年免试就读,这就很特殊了。陈独秀就是这后门的始作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