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84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陈研通讯>>陈研通讯
  共有 9714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程继兵:在《新青年》创刊9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发表日期:2005年9月19日      作者:程继兵     【编辑录入:多声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1——5届总书记、新文化的伟大旗手、《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先生的故乡安庆,由市陈独秀学术研究会和市历史学会共同发起,召开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会议,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会议,今天到会的有市几大班子的领导,有安庆各方面的代表,在此,我代表俩个学会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和所有到会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由陈独秀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虽然只办了短短的十一年,但其影响之大、影响之深、影响之远,是世人公认的,《新青年》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和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猛烈地冲击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主义,开启了文化、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漫漫的长夜,拨开了浓浓的迷雾,展现了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曙光;《新青年》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迅速和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思想和组织基础,为中国的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新青年》,怀念陈独秀,不仅有革命的历史意义,而且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是非功过是一定会得到公正的评判。今天我们纪念《新青年》,研究陈独秀,其意义何在?我们不能只重复过去领袖人物和名人对《新青年》杂志的历史评价,也不是简单地重复领袖人物对陈独秀先生历史功过是非的评判。我们纪念《新青年》,怀念陈独秀,研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温《新青年》民主、科学的光辉思想,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新青年》杂志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进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体系和可贵的精神气节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做出的历史贡献和杰出成就,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拨乱反正,还陈独秀先生一个真正的历史地位,作为陈独秀先生的家乡,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和贡献。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启迪。“民主和科学”是《新青年》高举的两面大旗,影响了中国一代代人,中华民族为此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时至今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可见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永远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思想和精神。
    何为民主?何为科学?我们已学习研究实践了百年之久,但回顾一段段辛酸的历史,透视一桩桩难忘的事实,我们曾由于丢掉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有过什么样的失败和教训!
    我们曾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精髓,有过那些挫折和失误!由此,反思我们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精髓学习理解有多深?我们实践民主和科学的任务是多么的艰巨!我们今天纪念《新青年》,研究陈独秀,不觉得我们学习理论的任务是多么的重要吗!不感到我们肩负的责任是如此重大吗!不感到我们前进的道路是怎样任重道远吗!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实践。我们今天纪念《新青年》,研究陈独秀,就是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来进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探讨《新青年》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统一我们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安庆是陈独秀先生的家乡,也是《新青年》诞生的重要温床之一,在这块热血土地上曾有过无数次历史的辉煌,今天的安庆,历经56年的建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已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奋力崛起,再创新的辉煌!


                                     2005年9月15日
  


上一篇:话剧《新青年》“闹革命”
下一篇:安庆市隆重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317]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661]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477]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96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