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进入劳动岗位之前进入学校。为就业而接受技术培训的时间增加,使一个人获得成年人地位的过渡期延长,这个特殊的时期便是“青年期”。一个年轻人的特殊群体开始形成,青年研究的起点是“青年”概念的出现与发展。“青年”一词从国外引进最早出现于上海。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创办的基督教青年会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光绪三十四年,在上海《女报》上“青年”一词被首次运用。民国4年(1915年),随着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的发行,“青年”一词及其概念广泛传播,并为社会所接受。“青年”从少年群体中独立出来,对青年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20世纪上海的青年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之前,上海的青年研究与民族危机紧密相连,重点是探索青年如何做人和承担社会责任,其研究的范围包括青年教育与修养、青年心理、青年恋爱婚姻、青年择业和信仰等,并充分将研究与历史事件结合,表现了青年的时代敏感性和民族责任感;第二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9年,上海的青年研究主要围绕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围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集中在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共青团研究、思想教育和培养革命接班人的范围内;第三阶段为1978年以后,上海的青年研究在相继建立一系列专门从事青年研究的机构、举行各类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的同时,发表大量论文与著作,使青年研究向基础理论与学科化建设的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不仅新增了犯罪与保护、青年群体等全新的研究内容,而且对原有的研究在深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青年教育方面加入了创造教育、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内容,在青年心理的研究中强调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青年个性的研究,在青年与社会问题上突出了现代化的大背景等等。100年来,上海的青年研究从无到有,涉及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层次不断深入,成为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