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至1942年5月,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曾选择重庆江津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时光。
原来,1937年10月,迫于全国舆论的压力,国民党反动当局不得不把囚禁在南京某监狱的陈独秀释放出来。获得自由后,因其三儿子陈松年住在重庆,所以陈独秀便自然来到了陪都重庆暂住。他先落脚于市内石板街一个熟识的老板家中。后来由于日机不断轰炸,便选择了离重庆城区不远而又有许多安徽同乡好友的江津作为自己的终身栖居地。
当时陈独秀虽只有60岁,但长期的囹圄生活搞坏了身体,他患上了高血压和胃炎等多种疾病。他决心在这座小城一面养病,一面著述。起先,陈独秀被江津乡绅邓鹤年、邓鹤丹兄弟邀请在该县白沙邓氏旧居住过两个月,后因被请去帮助地方学究杨鲁承整理遗著而住进杨的孙子杨庆余居所,即鹤山坪麻柳乡的石墙院内。陈独秀就在这儿终老一生。
陈独秀早年主编过积极鼓动科学和民主的《新青年》杂志。同时也十分关爱身边的少年儿童。陈独秀常指导江津石墙院主人杨庆余的女儿杨眉写文章,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而要求杨眉的父母督促女儿常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书。主人为了表示感谢,便设家宴招待陈独秀。在席间,主人谈起正为女儿升中学一事而犹豫不决时,陈独秀道:“何不让孩子读此间有名的聚奎中学?该校位于著名风景区黑石山,环境清幽,名师很多,真是育人的好地方呵。”
主人当然想自己的女儿就读这所中学,可苦于找不到入学门径。事后,陈独秀真的托朋友介绍杨眉进了这所学校读书。待杨眉长大了一些,陈独秀还根据明代理学家朱熹的《绝句》写了一纸条幅送给主人杨庆余:“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主人立刻把这条幅贴在女儿房中,作为鞭策杨眉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后来杨眉果然学业大进,成了当地乡亲们一致公认的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