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陈独秀的地位和身份特别,一般人盖棺论定,要么是正面人物,要么是反面人物,要么是三七开,或者主流如何,支流如何,等等,唯独陈独秀,一度大红大紫,生前曾被北大学生推荐为中国当时最杰出的人物;一度跌入谷底,被开除党籍,差一点成了“汉奸”。“文革”中被列为第一次路线斗争的头头,“文革”结束后,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至今仍然有争议,仍然是半禁区。但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研究者的队伍越来越大,研究者持续的时间,也可能拉长。以致到今天,陈独秀研究方面的作品,也非常丰富了。
我自1994年出版第一本关于陈独秀的著作,到这本新著,积累了几十年的心得,故能够有许多的信息量集中于此书,这也是引起人们感兴趣的原因。自广度看,一些史料、一些人物、一些故事的拓展,都能给人启发。如穆藕初、宗白华、叶挺、张恨水等人与陈独秀的交往,即便在我的其他陈独秀研究著作中,也未出现或细细地展开过。就文章的深度而言,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犯错误的过程,苏联人及共产国际在其中的作用,都被阐述得十分清楚。譬如苏联在那个时期支持了国民党1400万卢布,而只支持共产党26万卢布这件事,就是我通过研究发现的,也很能够画龙点睛地说明问题。
此外,陈独秀为什么在1923年写了两篇宣传国民党的文章,为什么1927年4月和汪精卫共同发表联合宣言,为什么拒绝去苏联参加中共六大,为什么热心参与组织中国托派,为什么被开除出党,以及斯大林在陈独秀问题上的最后态度等等棘手问题、研究难点,本书都提出了我的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在阅读这本传记的时候,对于学者的启发作用,并不亚于该书的资料价值。
陈独秀的研究空间,要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广阔得多,他身上所涉及的问题,几乎可以关联半个世纪的全部问题。因此,对本书,就是在换一个角度读历史。虽然人们的视角千变万化,但陈独秀只有一个,客观的陈独秀最终会在相互比较中,脱颖而出。由于作者消化了苏联的解密材料,加上下了几十年的“笨”功夫,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这本书是走在前面的。
研究一个人,不是我们的目的。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时代所用。在读陈独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意外地发现,过去的教科书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过去的历史、党史研究,还有许多疏漏的地方。而我们在研究的方法上,也能够感受到始终如一在一个课题上挖掘,是研究好一个课题所必需的。
本书当然也存在不完备处,而这也是陈独秀研究的空间的广度决定的。研究一个这么丰富的人,必然是有史料的遗漏和思想挖掘的不到之处,这个缺憾,需要研究者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加以逐渐的完善。譬如陈独秀的早期社会生活、晚期思想的剖析,都还可以做得更好些。
今年是建党90周年,陈独秀是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人,他的后来的道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了解这个人的历史脚印,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和人类的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某些环节的。
一个人的传记,往往受许多主客观情况、禁忌等限制,所以,要想读到一部好的传记,并不容易。今天我们可以读到《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这本书,既可见这个领域中研究者的努力,也可见时代环境的宽松。至少,陈独秀研究的土地,已经发育得相当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