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223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感悟随笔
  共有 10770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12日      作者:贝琪     【编辑录入:多声


发表日期:2003年8月10日  出处:陳獨秀研究简报  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编审 贝琪  已经有461位读者读过此文

 

我以前只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共党史教材,自己的工作与党史研究也毫无关系。直到19 99年参加陈独秀研究会后,才读了有关大革命时期党史的新书籍。今天是首次读到陈独秀19 2912月写的《告全党同志书》(简报200334合刊),我们被《书》中深刻反思的肺腑 之言深深地打动,越来越感受到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大革命时期党的一届至五届的总书记的伟大人格力量。

如果按原来党史教材所记述的,大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所致,支字不提联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瞎指挥及其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来看陈 独秀的《告全党同志书》,就如同戴上了黑色眼镜,黑白是非会颠倒的。在黑色眼镜下,就会认为陈在大革命失败面前,没有勇气承担主要的领导责任,文过饰非,诿过于人,上推下 卸,百般辩护,基本态度就错了。这样的领导也只有下台靠边站算了。可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在共产国际、联共关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1920-1931)公布以后,中国大革命的历史 真相大白于天下,再来看陈独秀的《告全党同志书》,就有了真正的客观评价的发言权,看法与感受就截然与前不同了。

首先,在大革命惨重的失败面前,陈表现出敢于面对事实,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那份历史责任。他勇于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不诿过于人。他第一句话就说自己忠实的执行国 际领导者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机会主义的政策,使中国革命遭了可耻的悲惨失败,虽夙夜勤劳而功不抵过。然后他历数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迫于尊重国际纪律和中央多数意见,主张不坚定的他未能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与意见,甚至做出过严重的错 误。陈的反思是诚恳的、沉痛的。

其次,陈独秀固然不文过饰非、诿过于人,但他坚持实事求是,是非责任分明,也绝不代人受过,当替罪羊。右倾机会主义的根源在联共和共产国际,他们先是不断派遣大员坐阵,经常不经中国党中央直接指挥中国革命。革命失败了,中国党为什么要承担全部责任?陈只愿意也只应该承担他应该承担的执行者的责任。他沉痛地检讨抵制错误不力,愿接受党任何 严厉的处罚。他不怕来自莫斯科的压力,敢于对联共和共产国际说,也不怕中央有人 说他诿过于顶头上司。他勇敢地坚决拒绝代人受过,当斯大林的替罪羊,这是完全符合他的性格和人格的。

第三,在错综复杂的大革命局势下,他在1929年作了冷静、客观的回顾与总结。这时的他, 头脑是清醒的,对于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看得明,找得准。承认失败,承认错误,并认为党中央领导人不应互相推诿责任,而应总结教训,以利再战。可是就在这时,党中央却因为 陈决心反对现在及将来、过去的错误路线而将他开除了。历史是这样的无情。这时的陈独秀,欣赏托洛茨基对联共指导中国革命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批评,乃至参加了中国托派组织 。这是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可以理解的行动,但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告全党同志书》距今已七十多年了,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它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历史文献价值,却随着历史的向前让人们终于认识到它反映出的历史真实,认识到陈独秀在 勇敢地说真话实话,感受到陈独秀在革命失败面前的伟大人格力量。

2003518日)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发表人:沂水春帆

IP:61.133.63.113

发表人邮件:yscf001jiao@eyou.com 发表时间:2003-10-2 15:51:16
    大浪淘沙,黄金始现,岁月流失,人心可鉴。中共什么时候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会为人民做贡献,诸君且记。


上一篇:鄂豫皖苏区的“肃托”、“肃反”与国际路线
下一篇:当前写党史,忠于史实竟是第二位的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100300]
 · 独立高楼风满袖[91827]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7780]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4929]
 
 相关文章: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10770]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