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47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感悟随笔
  共有 927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月边寒星——记陈独秀最后一位夫人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12日          【编辑录入:多声


发表日期:2004年2月3日    作者:丁弘  已经有175位读者读过此文

             

    最近才知道江苏南通有一个潘兰珍。

    由于偶然的原因,她和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突出的巨人结合,并以其忠贞的爱情,豪侠的气质,伴随他走过最后十年的人生之路。此君就是仲甫先生、陈独秀是也。他的最后十年,历尽艰辛,实是背负着历史的重付,在困厄之中,更加闪耀出思想者的光焰。潘兰珍不仅是一个见证人,而且和陈是感同身受,相濡以沫地走过了这一段坎坷之路。

    1930年,潘兰珍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做工,住在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一个亭子间里。也是缘分,陈独秀被国民党悬赏3万元通缉,也躲到贫民窟里来。他当然用的是化名,深居简出、潜入地下……

    潘兰珍比陈小29岁。她怎么会爱上这个身处困境的老头的呢?对此,小说家的杜撰多矣!实情只有他俩自己知道……。但背景是清楚的。兰珍苦难深重,4岁即随父母逃荒来沪。父亲在烟草公司当装卸工。母亲拾垃圾……。又有了弟弟、妹妹,全家生活无着,自己去当童工。当时受工头恶霸的凌辱,不堪其苦,看到这位邻居先生,虽潦倒,但识字明理,平等待人,且具有爱心。这就很使兰珍感到是“幸会”了。

    当时陈独秀教兰珍识字,她有很快的进步。他们同居两年。兰珍估计陈不会生育了,就抱养一个女儿。陈取名凤仙,姓潘。一次兰珍送孩子回南通。恰在这时,陈被捕了。兰珍回到上海时,听说他的先生被抓走,且是共党要犯,名字叫陈独秀,兰珍的惊骇可想而知……。

    陈是“五四”运动的旗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且是一大到五大的总书记。他的被捕,舆论界震动,极右分子呼吁国民党中央“立即处决”。他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场,可是,他在沪宁车上,还呼呼酣睡,直睡到南京,一时传为佳话。

    “不可能再见到兰珍了。”陈独秀当时这样想。因为自己是临刑的要犯,而且自己对她隐瞒了身份,甚至真名字也没有告诉她。她年纪轻轻,还会来找我这个在押的老头吗?

    但是,兰珍清楚地看到他是一个好人,而且爱情的力量推动她毫不犹豫地奔赴南京,来到老虎桥监狱。

    她的到来,出陈预料。他非常感动,但他只能说:“你快回去。好歹上海还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

    陈的学生段锡朋暂时叫兰珍住到他家。兰珍观察监狱对陈颇为宽大,来访者都可接见。就决定克服困难,留下来照顾陈的生活。她说:“段家是大官(教育部次长),住在那里不方便。”遂在监狱旁租了间房子,自立更生,洗刷缝补,做点零工,维持个人生活。主要的心思是就近到监狱照顾陈独秀。兰珍的这一决定,反映她无私的豪侠气质,这又是出陈所料的。

    “陈案”震动全国。一些人感念他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或钦敬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或尊重他的人格,纷纷进行营救工作。这是完全抛开了党派偏见的了。如蔡元培、柳亚子、翁文灏、林语堂、胡适、蒋梦麟、杨杏佛……,以不同的形式争取公开审理,反对暗箱操作,军法从事。对这些人,兰珍并不闻名,但是对“国母”宋庆龄是耳熟能详。宋庆龄专程从上海到南京,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记得兰珍在上海,初和陈恋爱时,陈说:“我们的年纪差别太大了。”她还举出孙中山、宋庆龄的例子来,进行辩解。说:“年纪是次要的。”今天,宋庆龄居然出面为自己的丈夫奔走,兰珍十分感动。“国母“尚如此,自己更应全力支持陈独秀。她进一步下定了终身相伴的决心。当时,她还不知道北大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当代伟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陈独秀呢。

    在开庭时,陈发表了义薄云天,气壮山河的演说,他丝毫没有争取从宽处理的打算,而是抓紧机会进行一次政治斗争。他居然为自己建立共产党、要解放工农、要推翻反动政府的正义性作辩解。章士钊大律师义务为之辩护。多少有争取从轻的语言。陈在法庭上立即说:“这话不代表我。”他以刚烈的性格,演出了法庭史上罕见的一幕。

    (到1990年,《人民日报》上有《一代伟人的失落》一文,其中说:“陈在押期间,始终没有屈服投降。”这是结论。)

    这时,兰珍看到陈的公开面目了,大道理不懂,但看到他为人的正直不阿,铁骨铮铮,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在她面前岿然耸立。她对陈更加敬爱了。

    陈被判刑13年。后又减为8年。

    漫长的牢狱生活开始了,兰珍一直守护在附近,三天两头来照顾他的生活。她是自由的,跑腿、采购和进行联络都是她的事情,

    来看望陈的朋友很多。兰珍因此也大开了眼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窗口”。胡适和他政见不一,时有争论,但感情深厚,多次从北京来,送来吃的、用的和书籍。一次,胡适路过南京,来信说:“不及看望。”陈大发脾气,大有绝交的样子。后来胡关怀甚多,他又非常内疚。

    陈托胡适设法把《资本论》译成中文,胡适认真操作,不久来信报告进展情况,叫他放心。在押期间,出版了《独秀文存》第九版。蔡元培居然为这个在押的共党要犯写序。这个出版工作都是汪原放(原中共中央出版部部长)帮助进行的。其实陈早被开除了党籍。

    陈在狱中,大量阅读中外书籍。也多是到汪原放那儿去借,兰珍奔走其间。陈在狱中写作,理论上有发展,人称他“人在狱中,思想飞向辽阔的社会空间。”另外他还有大量的诗作,兰珍为之收拾文稿,整理书籍,常伴左右。

    上级对陈的看管有“从宽”的指示,陈独秀和兰珍也会处人,如把客人送来的吃的东西,不断分赠给看管人员。所以,陈享有特殊的自由,住一个单间,十多平方米,有床和书桌,伙食是两菜一汤。(传兰珍送几年牢饭,这是不实的。)他感到最大的自由是读书,朋友送来一批小说,他没有兴趣,而是认真研读马恩、托洛斯基、各种经济学、历史、文字学等书籍。不加劝阻,可以通宵达旦。这是兰珍最感头痛的。

    朋友来,可以在牢里开怀畅叙,画家刘海粟来,陈说:“你伟大,居然敢画裸体模特。”刘说:“你是更伟大了……”陈在狱中题赠对联一幅:

        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

    刘去黄山作画,返回又来看望,并请他在画上题诗。

    一次,监狱长忽有所闻,不对陈当面批评,而是提审难友濮德志,嘱其转告:“居然和兰珍在牢里有‘房事’行为。传出去,我们也要坐牢了。”陈闻言大怒。说:“孔子曰:‘食色性也。’这是人性。我不是人吗!”难友劝说,你也要为别人想想,他也就收敛了。

    1938年初,江南处处沦亡,日机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陈说:“南京是敌人轰炸的重点,你快回南通家里去。”兰珍说:“怎么能走,死就死在一块吧。”

    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出去,要求写一书面检查。陈坚决拒绝。蒋很尴尬。胡适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蒋一个台阶,送胡一个人情,还不仅如此——

    陈出狱,陈果夫、陈立夫立即宴请。他们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发言:“……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胡适邀请陈独秀赴美,进行著书立说,他认为此时前去是不光采的,对胡的从政也很不快。

    南京危机,他和兰珍西去武汉。船过安庆,他没有下船,不免感叹、悲伤,那是他的故乡。原配夫人是因父母之命,生三子二女。两个儿子参加共产党被国民党杀害,长女前去收尸,不允。她又在上海暴病身亡。家中始终不知他的政治身份,小儿子在学校,看到报上的照片,知道爸爸在北京被捕(他四次被捕)。夫人在悲苦之中煎熬,直至去逝。第二次婚姻是和妻子的妹妹结合,个性不见容,又分居‘再会’了。念及往事,陈对家人深有欠疚之情,这生活的教训使他更加珍爱兰珍。好发脾气的他,从未对兰珍发过脾气。

    武汉是旧地重游。十年前这儿是他生活的转折点。念及往事,心中仍不平。“共产国际的代表鲍罗廷一句话就把我这个总书记撤掉了(执行国际的决议,改组中共中央)国际和苏共遥控指挥中国革命的种种错误,都推到我的身上,还叫我到苏联去学习。当时我说:‘研究中国问题,搞中国革命,到苏联学什么?中国的事为什么总是外国人指挥。外国的事叫中国人指挥,能行吗?’”这是他最后一次反对和抵制国际的决定,从此他和共产国际“再会”了。

    “陈独秀抵达武汉”立即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新闻。住下来不久,董必武来访。陈说:“兰珍,快请、快请。”他们共同建党,感情甚笃。董老说:“鄙人受中共中央之托,专程而来,欢迎你回党工作。”要求他写个书面检讨。陈说:“回党工作是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碍难从命。”又说:“时至今日,谁有过,谁无过,在未定之数,有什么好写呢!”

    当时,他演说、撰文,大声疾呼团结抗日,强调“国家利益高于党派利益!”康生忽在《团结》周刊上,说陈是日本特务。这是在武汉抛出一个重磅炸弹。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等九位知名人士撰文发表在三家报上,为他辩诬。沈钧儒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为陈不平。一些居心不良之徒起哄,破坏团结抗日的局面。周恩来多次托人请陈独秀以大局为重,进行克制。徐特立老还从长沙来武汉“调解”。陈很感动。徐宣称:“问题解决了。”陈尊重周恩来和徐老,但说:“我看永无解决之一日。”

    这些日子,陈在家里义愤填膺,暴躁如雷,只有兰珍在一旁劝慰,当然她最了解陈。陈孤独苦闷时感到只有兰珍是同舟共济的知音了。

    陈的思想影响国人,连毛泽东也说:“对我影响大的莫过于陈独秀了。”而陈另一方面还在认真教兰珍这个“小学生”。兰珍学得很快。武汉有《黄鹤楼》。一天,陈对兰珍考试:背诵和默写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她居然一笔一笔把全诗写了出来,只有“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中的“此”字,写成了“北”字,陈独秀叫她复查,也没有查出,于是处罚:从头到尾再抄三遍!

    陈独秀树大招风,各色人等不断来访,还有国民党特务监视,深感武汉是是非之地。加以日机不断轰炸,他们在友人的帮助下,西去重庆。又上溯90公里到达江津县。

    故乡安庆失守,儿子松年带祖母、妻子小孩也流亡到四川。一时一家六口住在一起,养母已失明。独秀至孝,亲侍汤药,亲手喂饭。兰珍更是孝敬如母。每日不厌其烦地为婆母梳洗,修剪指甲,捶背捶腰。她不断受到婆母的夸奖。挤住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都是兰珍克已为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无米下锅,兰珍当了自己的金戒指和耳环,并不告诉大家。陈独秀深为感动。

    陈历尽人生坎坷,晚年尤其不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潘兰珍这位年轻的妻子伴随着他。许多年后,松年(陈前妻的三儿子)在回忆中说:“她(指兰珍)待我父亲很好,父亲晚年全靠她了。她平时少言语,做事勤快利落。我们都对她很尊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喊她奶奶。她和父亲相伴终身。”

    不久,儿子、儿媳分别到学校去教书,他们又离开江津这个大量难民涌入的嘈杂之地,到了山村鹤山坪,这是一个四周高山林立,人迹罕到的地方。

    没有想到陈独秀到了哪里,哪里就成了国人注目的去处。鹤山坪杨氏山庄,是当地豪门了。庄主在外地工作,得知陈到达他们那儿,立即通知腾出最好的房子妥为接待。不日,乡里通知集市和农户打扫卫生——这是平时少有的。原来是县长要来。县长专程来看陈独秀,说:“早慕名在心,今特前来一拜。”这轰动了山村,当地百姓纷纷前来看望。兰珍烧水倒茶,热情招待,嘘寒问暖,扯谈家常,和山民建立了亲切的关系。

    大出陈独秀所料,胡宗南、戴笠便装前来山村。山民只知道县长是大官,不知这两位是什么人。陈独秀问:“居然来此,有何见教?”他们说:“奉蒋校长之命,前来向先生问好。别无所求,想请教先生对当前形势的看法。”抗战初期,身处僻野,陈独秀侃侃而谈,可惜没有详细的记录,又不便杜撰,否则是又一篇《隆中对》了。总之,他讲三点意思:你们和共产党团结抗日是对的;敌强我弱,速胜是不可能的;但只要艰苦奋斗,必能取得最后胜利。

    许多北大校友来看望老师,一些人要资助生活费用,如罗家伦、朱家骅等等,陈独秀对所有在国民党政府任职者,分文不收,尽管他们说这是学生对恩师的心意。陈说:“你们的心意我理解,但我收了之后,话就说不清楚了。”

    一天,周恩来居然也步行前来。他说:“你这儿太苦了,还是到延安去吧。”陈说:“回党工作是我所愿。但是,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何必以后再搞得不欢而散呢。”周只说:“我驻重庆,到重庆有什么事,我负责安排。”陈和周相处已久,对周善于处理问题,待人宽厚,从来欣赏和感谢。

    陈独秀“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他做得认真。所以晚景凄苦,常常无米下锅。看到一些农家贫困,更为不安,总是说:“建设共产党,就是为了他们,可是现在……”

    陈独秀是一个诗人,在敌人的监狱中,他写了许多诗,偷偷送出来得以流传,凄楚的晚景中,更是诗兴发作。辉煌的诗篇,成为灿然的晚霞。

    在晚年,他在和病魔的斗争中,兰珍终日相伴,克尽一个“护士”的职责。他亡故于1942527日,享年63岁。挽联有:

        伊人去兮事迹犹存

        一生功过自有评说

    其词平实无华,这样说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时,蒋介石派人送来巨款七千元,作为葬礼,表达对陈的崇敬,这是政治操作了。治丧工作是各方知名人士办理。对蒋送来的钱,没有人敢退回,兰珍也没有发言权,因此,葬礼铺张。陈本来要求“后事从简”。他如死而有知,一定要为此大发雷霆了。

    陈独秀给潘兰珍的遗言是:

    “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

    遵照他的遗言,她在四川一农场劳动四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在一小学食堂工作。她和养女小凤仙曾在南通、上海团聚。194911月因患子宫癌,走完了人生之路。

    30年代,流行田汉作词的《夜半歌声》,现已收入《百年经典》,其词有:“你是那天上的月,我是那月边的寒星。”兰珍和陈独秀的关系如同“寒星浩月”。此文叙述“寒星”,难免多讲了一点“浩月”。读者当可见谅。



上一篇:陳獨秀故居、墓地現狀訪察記
下一篇:安庆人心目中的陈独秀(调查问卷)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271]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619]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429]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926]
 
 相关文章:
月边寒星——记陈独秀最后一位夫人[9273]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人:游客

IP:222.171.23.79

发表人邮件:guest@feitium.net 发表时间:2007/12/13 11:13:44
    

写的好。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淘汰好人的民族。我们最后选择了恶。

发表人:游客

IP:202.201.163.3

发表人邮件:wgf2008808@163.com 发表时间:2005/11/21 21:07:22
    这篇文章只可粗看,不可细读.我想丁弘先生对陈独秀只是…[详细内容]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