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129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研究文章
  共有 1579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陈 独 秀 在 浙 江 之 考

  发表日期:2005年1月5日   出处:陈独秀与中国    作者:金立人     【编辑录入:多声

 

陈独秀的经历是海内外许多人士所关心的。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香港出版的托玛斯·科著《陈独秀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英文本)中,有《陈独秀年表》;后李帆群又编了《陈独秀年表补正》。《年表》及《年表补正》常作为陈独秀经历的重要根据。现在浙江方面就碰到陈独秀在浙江大学前身求学的疑问,需要考证。

托玛斯的年表称:1898年陈在浙江杭州求是书院入学了。在那里他学习了天文、法文和造船学。……1901年陈开始了最初的革命活动,在求是书院,他跟同学进行反满的演说。因警察追捕,他从杭州逃到南京。……

李帆群所编《年表补正》称: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陈独秀十七岁,在安庆参加府试,考中秀才第一名。同年与原配高氏订婚……同年过继给叔父陈昔凡为嗣子。……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陈独秀十八岁,去杭州“求是学堂: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因有反清言论,被追捕,逃回安庆。同年冬,著《扬子江形势论略》(木刻本)。……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陈独秀十九岁,和孟吉一起,随陈昔凡去东北。……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母亲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任建树著《陈独秀传》(上)(1989年版)以及《陈独秀大传》{1999年版}两书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参加江南乡试。他在这一年的岁末,撰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扬子江形势论略》两篇论文……。1898年春,就被嗣父衍庶带到东北沈阳,留在身边做些文书工作。1899年,独秀得知母亲生病,便同大哥孟吉一起匆匆南下,等他们回到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了。母丧以后,其兄到辽东道候补,陈独秀东渡日本留学。

按照任建树的著述,没有提陈独秀进求是书院,但有时间空缺。按照李帆群记述,陈独秀是1897年入求是书院,当年就因反清言论而离开求是书院。而托玛斯·科的说法是:1898年入求是书院,直至1901年才逃离杭州。差别明显。

现在以陈独秀本人的《实庵自传》和《述哀》、《扬子江形势论略》为根据,进行剖析。

 

一、关于是否进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求学?

先看李帆群编的《陈独秀年表补正》所提出的时间:1897年入求是书院。陈独秀的《实庵自传》称:“大概是光绪二十三年七月罢,我不得不初次离开母亲,初次出门到南京乡试了。……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场考试了。……三场九天,总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或煨成的挂面。”

陈独秀自述的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他讲得很清楚,这年阴历七月之前从未离开过母亲,即没有离开过安庆,也就没有到求是书院。到南京乡试结束,已经是阴历八月十六、七,南京乡试之后,还要等发榜。

接下来的时间,就要让给写《扬子江形势论略》了。这是一木刻本,文后写得清楚:“光绪丁酉冬怀宁陈干生自识。”既称冬,应自11月起,阴历当是10月份起至年末这一时段内。这篇论文不是普通的论文,不是花上几天,或者开上几个夜车就可完成的。文章开头就说明:“按一统舆图”如何如何,这是起首之文,写到荆州为止,确实没有多少铺陈,可以看出这些是参照地图写的;自荆州起,逐渐铺开,已是一篇长江军事布防的论文了。文中对长江沿江有哪些哪些山,哪些哪些江洲、石矶、滩地,一一写出名称;如果这还可以各种地理书籍参照,那么,沿江已设置的炮台就不那么容易弄清了,而文章却把隐蔽的炮台也写了进去。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写了哪些炮台设置不妥,应该设置在哪里……等等,这就要有实地的考察;并且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哪些是仅从书本上得来的议论,哪些是到实地考察过的。

陈独秀从安庆到南京是乘船航行的,可以说,这次航行,是引起撰写此文的动机之一,航行比较缓慢,也就有了观察、议论沿途各市镇的时间。这一段是沿途又看、又听,再联系他的历史知识和看到过的外国人布勒克斯登对长江的最为详细的调查报告,但必须一一核对才行。撇开安庆到南京这一段航程,还可以看到许多非亲历其境则无法写出的内容:例如:从岳阳到鄂州,称岳州一段江中,有磨盘石,舟行径此,必近右岸白沙崖以避之。又前行十里,亦必行近右岸以避。再以崇明岛为例,他写道:“崇明本沿海一岛,……距吴淞口北约七十三里又三分之一,其处入江之口,曰北洪, 曰南洪,均在崇明之南,为崇宝沙所隔……其南岸有三台,长江进吴淞口处有吴淞台、南石塘台。另有一台,在狮子林下,距吴淞十六里,去诸台太远,未能犄角。且崇宝沙无台,则他台皆成虚设,当以崇宝沙西北沙尖以为主台……。”这个炮台设置计划,决不会是英人著述所说;而若不亲临此地,也不可能写此作为进谏。

那么他什么时候去长江的上下游?应该说就在去南京应试后的这段时间,可以是等发榜而先由南京航行至长江口,回南京见榜后,乘船到宜昌,再回安庆,于是回家核对整理成文。也可以发榜之后,再开始他的航程。总之,南京乡试后,也没有时间赴浙江求学。

在《扬子江形势论略》文中也已经交代了他曾大体进行的考察,又说“爰采旧闻旅话暨白人所论,管蠡所及,集成一篇……”。“旧闻”是文中引用汉、蜀、晋、宋代军事家论荆襄形势;“白人所论”,都有注明;“旅话”则是长江旅行,沿途访谈,其中,老船工当是关键人物。这一番往来,总得一个月以上,已经到了阴历九月下旬。一路“旅话”新闻,加上“旧闻”、白人论述,综合起来,形成《论略》;按其自述,完稿于是年冬,即最早是阳历11月上、中旬,故下半年再赴杭州求学也没有可能。

1898年,按李帆群的《年表补正》称:陈独秀十九岁,和孟吉(陈独秀之兄)一起随昔凡(陈独秀之叔,此时为其嗣父)去东北。任建树的《陈独秀大传》说:“1898年,就被嗣父衍庶(即昔凡)带到东北沈阳,留在身边做些文书工作。”他们二位所说一致。可是托玛斯·科的年表称:1898年,陈在浙江求实书院入学了,在那里他学习天文、法文和造船学。直到1901年,因最初的革命活动而从杭州逃到南京,而后到安庆。那么这段时间陈独秀究竟在哪里?幸好,有陈独秀的一首《述哀》,此诗写于宣统元年秋,即1909年秋。诗的序文中称:“亡兄孟吉,与仲隔别,于今十载”,这就是说,他们兄弟1899年分别后即未再遇。那么1899年陈独秀在哪里呢?按其自述,在关东。1899年,其母病重,致函陈氏兄弟。诗云:“关东遭丧乱,飞鸿惊寒弦。南奔历艰险,意图骨肉全。辛苦归闾里,母已长弃捐。”所以1899年,陈独秀在东北无疑。其母病故后,陈独秀又去了哪里?诗云:“无言执兄手,泪湿雍门弦。相携出门去,顾影各涓涓。弟就辽东道,兄航燕海边。海上各为别,一别已终天。”陈独秀又到辽东后东渡,没有南下杭州。可见,他没有去求是书院求学。

再则,考证一下陈独秀在1897-1901年的思想状态。在李帆群和托玛斯的年表中都说到陈因发表反清反满言论而在杭州被追捕。从陈独秀经历中,1897年或者说1899年,均无反清、反满言论。因为他的《扬子江形势论略》写得清清楚楚,“略述沿江形势,举办诸端,是引领于我国政府也。”是为了提供给政府而写,不是为了反清而写。即使到了1903年,陈独秀在安庆的拒俄大会上发表爱国演说,也并无反清、反满言论。在其参预起草的《安徽爱国社拟章》中,提出的规则称:“本社既名爱国,自应遵守国家秩序,凡出版书报,惟期激发志气,输灌学理,不得讪谤诋毁,致涉叫嚣。”故在1897-1901年期间,没有发表反清言论而被追捕之事。

当然,如说陈独秀这时段在求是书院攻读造船学、天文、法文,因反清而遭追捕,且有书证,则应另有其人;因为20世纪这位名满中国的陈独秀,在1901年之前,尚未与陈仲甫连在一起。

关于陈独秀与浙江杭州的情结,他到过杭州没有?什么时候到杭州的?陈的确在杭州住了两三年,那是留学回国后的从教阶段。任教的时间:李帆群的《年表补正》称,1908年,陈独秀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习,1909年为兄亡赴东北;托玛斯则称:1910年,陈在浙江省杭州初等军事学校任教。这个分歧也可以由陈独秀的信件来说清。1910年,陈有一封给苏曼殊的短信:“……去年岁暮,再来杭州……,仲现任陆军小学堂历史地理教员之务……。”这里说1909年岁暮“再来杭州,”那么前一次在何时?与陈独秀在杭州因书法而戏剧性的初次见面后成好友的沈尹默,在他的《我和陈独秀》一文中说:光绪末叶陈独秀(那时名仲甫)从东北到杭州陆军小学教书……光绪末叶,当是1908年。就是说,陈独秀是1908年始到杭州,是去陆军小学堂任教。两份《年表》说的1908年与1910年都没有错,1908年从东北到杭州,翌年季秋之初,获兄病故之电,仓卒北渡,载骨南还故里;岁暮再到杭州,仍在陆军小学任教,直至辛亥革命后回安庆。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一篇:纪念陈独秀<8>
下一篇:推荐一篇好文章"摘掉陈独秀的帽子"

 相关专题:

·陈研通讯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100299]
 · 独立高楼风满袖[91825]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7778]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4927]
 
 相关文章:
陈 独 秀 在 浙 江 之 考[15792]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