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孔教 封建专制主义 科学 民主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提出了所谓"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些批评新文化运动的人士认为,一个文明的发展需要有传承与接续意识,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子为标志的全盘反传统,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维系中国传统的精神象征--孔子被打倒了,中国失去了精神凝聚的力量,后来引进的种种外来的观念又与中国传统观念存在冲突,这是中国后来长期陷入混乱与战争,甚至是导致文革十年动乱的重要原因。这就牵涉到如何看待当时批孔的原因,以及弄清当时批评的是孔子的哪些思想,孔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批孔是为了反对复辟帝制的反动逆流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会反对孔教,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即辛亥革命后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体制需要从帝制的框架下彻底变更过来。相应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要变过来,以便中国能够在新的政治制度下,适应变化多端的现代社会,抵御国际上的强权政治及帝国主义者对我国的侵略,同时也能将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文明一起发展。辛亥革命之前,政治体制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动,康有为在发动戊戌变法时,撰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根据时势的需要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和重塑孔子形象。他认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改制"精义与"三世说",着力挖掘其中的"变易"思想,作为他们提倡变法的依据。由于这种思想符合当时世界变化的形势,使他成了变法的领袖人物。但由于他是在帝制的政治制度框架内思考问题,所以当袁世凯当了民国的大总统后,他将提倡孔教、立孔教为国教作为立国之本,便引起了"新青年派"陈独秀等的诘问:"孔教"能作为国教像西方的宗教那样令国人信仰吗?孔教在现代社会还能作为立国之本吗?孔子之道在现代社会还有用吗?现实中国政治的复辟与倒退加剧了陈独秀们的疑问,以致康有为主张定孔教为国教的议案在国会不能获得多数赞成票,这表明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虽然时间不长,但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相信孔教了。
陈独秀等人并非全盘反孔,主要批评礼教中与民主、平等并不相符的内容
陈独秀考察了以尊君为中心的礼教形成的原因及孔子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原因。认为这一礼教虽在孔子创立的当时有历史价值,但因其以尊君为中心,适合历代君王的专制主义需要,孔子才被奉为万世师表。他指出,即便那些主张尊孔的人,心里也明白两千年前孔子的礼教,已经不能支配现代人的思想行为,自己也做了许多有违礼教的事,但他们"仰仗孔子的威灵,来压服一班犯上作乱的禽兽,至于他们自己曾否犯上作乱,这本糊涂帐,一时也就难算了"。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孔子的礼教,主要是从政治现实上批判尊孔复辟政治行径,维护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从现实政治的角度,重新评价孔子之道在当代社会的价值,维护了刚刚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阐述了与这一制度相适应的民主、平等等一系列现代价值观念,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这一历史积极作用应予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陈独秀等人也并非全盘反孔论者,主要是批评礼教中的与民主、平等并不相符的内容。陈独秀也在《我之爱国主义》中把"勤、俭、廉、洁、诚、信"等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重要内容。他对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教学方法也是肯定的,认为是应当发扬下去的。
陈独秀等人承认前代贤哲的思想价值,倡导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对于如何对待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发展与创造适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文化,新文化运动也提出了类似综合创新的观点。《新青年》宣言说:"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的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强调"综合前代贤哲",说明他们承认前代贤哲有些思想在当今仍有价值,即前代贤哲有价值的思想分为相对的和绝对的两部分,相对的时间一过就成了旧观念,时过境迁,就没有用、没有价值了;而绝对的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失去的价值,不属旧观念,是可以综合而"传统"下去的。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所谓"再造文明"即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整理国故",是以优秀的中国古代文明为其基础,创造现代社会的新文明。这种主张,是与上述《新青年》宣言一致的。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新青年》宣言针对当时对传统过激的批判态度,提出必须反对绝对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纠正与扭转提倡新思潮与新文化者的错误思想倾向。陈独秀在《青年底误会》一文里提到,凡是一种主张,都不能太过于激烈,要有个限度,否则会适得其反。《新青年》宣言的发表,纠正激进、错误与偏激的思想倾向,对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待孔子之道和传统文化,陈独秀强调要辩证地区分其在历史、现实及将来的价值,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怀疑,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态度在当今社会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后世论新文化运动,都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或由旧社会转向新社会的一场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很多思想内涵了现代性。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其最现实、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刚刚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从旧体制转入新体制,从旧社会转入新社会,要进行思想革命,使中国的思想彻底转变到这种新制度、新体制、新思想中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新的文明。而这种新文化、新文明必须从旧文化中脱胎换骨而来,这就是胡适所说新文化运动重估一切价值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针对现实,而是在讨论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才是理想、幸福的人生,这才是当时提倡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及互助合作、平等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提倡科学人生观的重要原因。提倡与讨论新的人生观、科学人生观,是达到理想社会、幸福人生的前提,是在形而上学的层面讨论新文化、新文明的核心层面的问题。
(作者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
②陈独秀:《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新青年》第7卷第4号,1920年3月1日。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