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95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研究文章
  共有 625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陈独秀:五四运动仍在进行之中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11日      作者:刘洪波     【编辑录入:多声


发表日期:2003年4月18日  出处:中华网文化频道  作者:刘洪波  已经有437位读者读过此文

  五四运动固然直接由巴黎和会引发,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没有呈现出"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狂热,不能不说与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开放的世界视野有关。
  陈独秀天生是一个具有叛逆性的知识分子,向来不惮以异端的姿态表现其自由精神。
  这种叛逆性格,使陈独秀的一生富于悲剧传奇的色彩。五四时期,他的声誉和影响力达到顶点,此后,从个人遭遇而言,陈独秀为他的作为付出了代价。
  新文化运动意在革新中国传统文明,为中国带来了各种学术思潮、思维方法,以及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等观念;新文学运动提倡口语写作,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平民化道路。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是前两个运动合乎逻辑的突发形式。陈独秀之于五四,若以"精神教父"相称,应属恰当。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以文化革新为宗旨:"惟属望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巴比伦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1912至1914年间,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公民权利的法律和政令,舆论空间其实有限。正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几乎唯一的堡垒,五四新学人通过《新青年》发表社会、文化主张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对学生界具有影响力的思想集团。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如果说《新青年》是新知识分子的舆论基地,北大则是新知识分子的聚会所。在北大期间,陈独秀似乎经历了一次思想转变,《新青年》逐渐脱离避免直接开展政治批评的轨道,越来越多地批判北洋政府,主张开展群众运动。次年冬陈独秀与李大钊教授显示出了更深的投合,一起创办了时评刊物《每周评论》。在此前后,陈独秀和李大钊还协助北大学生创办了《新潮》月刊。这份学生刊物以"批判的精神、科学的主义和革新的文词"为原则,它的创办证明新知识界对学生的思想影响。
  陈独秀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种种主张,招致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压力之下,陈独秀于1919年3月辞去北大文科学长职务。陈独秀去职,隐约传达出五四前夕社会紧张而充满硝烟味的气息。
  五月四日学生游行所以发生,固然直接由巴黎和会引发,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没有呈现出"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狂热,不能不说与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开放的世界视野有关。陈独秀1914年曾说:"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乎?"他一直批判"浅薄的自私的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
  学生抗议活动高潮阶段,有资料说陈独秀、李大钊等教授力劝学生们不要过于激烈。但6月11日,陈独秀在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逮捕。这份宣言提出罢免亲日分子、撤销北京警察总部、保障市民集会和言论的绝对自由等要求,号召若政府不能满足,市民应"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此前两天,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了"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的随感。这些情况显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态度其实相当激进。
  学生停止罢课以后,五四运动进入新的阶段。新知识界开始分化,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社会信仰。陈独秀认为知识分子应采取各种行动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开始致力于"为新政治建立一个社会基础"。至1920年,陈独秀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总书记。
  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理解,与众不同。他认为从拒签对德和约看,五四运动成功了;但五四的实质是要求民主和民族独立。1938年他在《五四运动过去了吗》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应被视作自1911年辛亥革命起一直持续到"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也就是说,民主尚在争取之日,五四运动就仍在进行之中。



上一篇:《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
下一篇:浅谈陈独秀鲜为人知的二三事----介绍任建树的《陈独秀大传》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100300]
 · 独立高楼风满袖[91827]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7780]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4929]
 
 相关文章:
陈独秀:五四运动仍在进行之中[6255]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