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博览群书》第2期上徐雁平先生大作《〈台静农先生珍藏书
札〉与晚年陈独秀》,以为甚好。不过,徐先生似不知陈独秀著《小
学识字教本》已在台湾海峡两岸先后出版。
三年前台北出版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堪称珍稀。
陈独秀是书法大家,此书是真迹影印,所披露的新史料也为内地许多
陈独秀研究者未知未见。笔者数日朝夕面对此书,一者欣赏陈氏书法,
再者辨认揣摩,感慨不少。这些感慨说之无益也就不说了。最触目的
是陈独秀凄凉的晚境:老病,乡居,困顿,皓首穷经,“气尽途绝”
(这是章士钊早年评论陈独秀之语)。
陈独秀是政治人物,他晚年对世界大势,抗日战局,政治理论
(包括重估布尔什维克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和发展资本主义等问题
有许多论述,但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撰写《小学识字教本》。1939年底
至1942年他死去之前写给台静农的一百余封书信,百分之七十都是关
于他正撰写的这部著作。或增补字条删修书稿,或忧虑寄出的书稿是
否已抄正及校改,更担心手稿和抄正书稿遗失或毁于战火,催问何日
能出版及如何出版等等。1940年6月15日他在致台静农信中写道:“此
次续写之稿,约为期月余,甚勉强,致于左边耳轰之外,又加以右边
脑子时作阵痛,写信较长,都不能耐,势必休息若干时日也。”在上
文两竖行中间尚有一行小字:“日写五六小时,仲纯在此必干涉也。”
仲纯即邓仲纯已知独秀病将不起,必阻止他不要老命写作。邓家与陈
独秀家是世交,邓仲纯与其弟邓以蛰青年时与陈独秀一起留学日本,
多年在东京同住一个宿屋(餐宿同供的次等旅舍),情同手足。陈独
秀流寓江津后,曾住在邓仲纯开设的延年医院楼上,与邓家同吃一锅
饭。直到陈独秀死,那几年邓仲纯一直是陈独秀的义务保健医和义务
通信员。邓仲纯虽学医,由于家学渊源,对古文古史亦颇有造诣。陈
独秀书赠他的篆联是:“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老胸中常有诗。”略可
见之。
陈独秀病骨支离,在窘迫恶劣的环境中写这部书,又忧心书稿遗
失或不能出版,这种焦虑的心情在1940年6月19日致台静农信中表现得
最典型。全信如下:
静农兄:
昨日火房回带来十七日手示并×(此字认不确——靳注)稿一册,
均妥收,校改处另纸奉上。前接十二日信,十四日即回一信交邮寄上,
十七日又奉上一明信片,不知均收到未?有人谓雕板太慢(因有美国
牵掣,日本或不敢即取香港),倘商务能加速排印,寄港亦可,唯寄
书来川仍不便,只有寄纸版来渝浇印一部分之法;弟意川中如能刻篆
字,终以川中雕刻为宜也。巴黎近郊英法军如不能打一胜战,恐难免
与德言和,德、俄、意、日势益盛,世界将有更黑暗一时期也。
此祝
健康!
陈独秀手启六月十九日
此信天头尚写有:“即在川刻印,亦宜加工速成(加工速成四字
旁边均划双圈——靳注),时局变化,今日不知明日之事也。又及”
陈独秀酝酿并着手撰述此书是在国民党南京老虎桥监狱中,但这
部书却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他38岁时,蔡元培刚一发布他为北京大
学文科学长的任命,教师中的守旧派反对说:“陈先生只会写几篇策
论式的时文,并无真才实学,到北大任教尚嫌不够,更不要说出长文
科了。”蔡元培马上站出来反驳说:“仲甫先生精通训诂音韵,过去
连太炎先生也把他视为畏友,怎么能说没有真才实学。”可见陈独秀
精通训诂音韵早在国学大师中闻名。他二十几岁被誉为“皖城名士”,
绝不是仅因为他20岁时刻印了一篇文章《扬子江形势论略》,而是因
为他深厚的学养和独立的见识。守旧派说他只会写时文,陈公博说他
“文笔可算犀利无比”,李达说他“只是文笔好”,抛开成见也只是
皮相之论。邓以蛰说“独秀是个质胜文的人”,才是确见。陈独秀对
自己这部著作是颇自信的,认为必能传世。他1940年12月30日信中写
道:“仍望由馆(指教育部所属中央编译馆——靳注)中油印二三百
份,分散各省,以免川乱将原稿散失。拙稿虽未臻完善,而弟颇自矜
贵也。”这部书当时未能出版,原因固然多种,主要是因为教育部长
陈立夫作梗。结果只油印五十份分送学者和文化机关,陈独秀本人连
油印稿也未看到就死了。
陈独秀将这部书稿卖给编译馆,是因为台静农在编译馆,修改书
稿,借参考书,与馆方接洽等能方便些。台静农后来是台湾人文学界
重镇,但他并不是陈独秀亲炙的学生,他1922年报名在北大中文系旁
听时,陈独秀已离开北大三年多了。台静农以自己晚到北京,未能做
陈独秀的学生为憾。1938年他们在江津第一次晤见后,交往亲切,台
静农执弟子礼。陈独秀也敬重台静农,称之为兄,称其父为丈,其实
台静农的父亲还小陈独秀三岁。陈独秀晚年的这部书稿之修改、誊正、
油印,台静农出力最多。再一位是魏建功,如陈独秀1940年11月23日
信中说:“拙稿经建功兄校正,有所修改或加注,为益实多。”为油
印稿刻蜡纸者姓何,陈独秀信中说“何君既能读此书,弟必匀出一部
赠他”。
陈独秀心血结晶之一的这部未能最后完成的遗著,后来的命运果
如他自己所料。梁实秋带去台湾一本油印稿,70年代初即在台湾影印
出版。笔者在上海友人家见过此书,书名改为《文字新诠》,没有著
作人,删掉陈独秀的《自叙》代以梁实秋一序。当时台湾尚未解严,
未开放党禁报禁,这样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梁实秋促成此书最先
正式出版,功不可没。
陈独秀挚友王星拱自然能得到《小学识字教本》油印稿,一直珍
藏着,1946年他任中山大学校长时,曾借给在该校中文系教训诂学的
严学一阅。严先生“击节讽诵,爱不忍释”,当即将二十万字书抄
存一份。刘志成最先见到的就是严先生的手抄稿。后来在内地又发现
几本油印稿,也有出版社想出版此书,七波八折未能实现,“据说是
学术、经济以外的理由”。1985年经严先生努力,“目光远大的巴蜀
书社”决定出版此书。刘志成对书稿的整理校订极为精审。此书不能
铅字排版和微机排版,由成都知名书法家张勉之工楷誊正,清丽遒劲,
一笔不苟,历时两年完成。1995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精装十六开
本,三百多页,定价仅38元。笔者虽然不懂文字学,随手翻翻,这精
美的印刷,漂亮的书法,也颇赏心悦目。
这部书的学术价值,笔者无从置喙,引几段专家的评论也就够了。
台静农认为陈独秀的研究方法“是极科学的方法,使两千年来的文化
遗产,由芜杂而有体系可寻”。严学认为“仲甫先生是我国语言学
史上杰出的语言学家”,“一代学人,深藏若虚,著述以终,能无悼
敬乎”!刘志成认为“以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辨析汉字字根,研究汉语
同源词,那应当首推风云学者陈独秀。这也是前代任何研究汉语同源
词的学者不可能做到的”。可见,陈独秀此书在中国语言学领域乃至
古文古史领域将被长久谈论下去,是那些纵然煊赫一时终属浮光掠影
的著作不能比拟的。历史的筛选最严酷无情。
在中共八十年历史诸领导人物中,也有三几位堪称大儒,陈独秀
是其中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