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先生反思“五四”,发现“五四”期间喊得最
响亮的口号“民主与科学”,其内容却极度贫乏。提口
号的人,既不了解民主也不懂科学。甚至在行为上反
民主反科学。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却霸道地“不容讨论”,连有民主素养的胡适也发文说
“当日若没有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精神,文学革命的运动决不能引起那样大的注意”。
正因为喊口号者本身不懂民主和科学,又急功近利,急
于求成,陈独秀1915年喊出这口号,1919年还复述了这
口号,到了1920年却接受阶级斗争理论,转为反民主,
把民主说成是资产阶级的护身符。(文中“先生”指的是
王元化——引者)
(引自吴洪森《我所理解的王元化——
谨以此文哀悼先生》 载《新民周刊》
第20期第52页·5月16日出版)
近日,上海“光荣”了两位学者:4月24日,贾植芳先生;5月9日,王元化先生。我同他俩都有些接触,但实在不配撰文悼念,因为我的从学所得距两位大学问家太远。但是看了上引吴洪森先生大作,不只想写,而且还生发非写不可的冲动。我知道,写王元化先生这样非常理智的思想家,靠“冲动”是不行的,非理性行文、于事、为人,是王元化先生所痛恨的。因此,我把这篇短文叫做“传单”,惊呼一下而已。
中国人提倡“民主”与“科学”,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了九十多年,看了吴洪森的悼文,竟然被胡弄了,原来召唤民主和科学的陈独秀“本身不懂民主和科学,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到了1920年却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转为反民主,把民主说成是资产阶级护身符。” 这些话实在使我出了一身冷汗,真没想到对王元化先生的哀悼中会出现这类异声!
把“引入阶级斗争理论,转为反民主”的陈独秀,痛斥一顿之后,把王国维、陈寅恪、杜亚泉等学者捧为“虽然没有喊这口号,……他们的行为却是始终实践这主张。”(引文中的“主张”只指民主)正因如此,吴洪森的结论是“按着先生提出的新标准,”五四“人物就得重新排队了。”吴文中的“先生”指的是王元化。元化先生有没有“重新排队”的意向,我不敢妄断,因为我没有读遍王元化的著作,只读过若干五四运动及与这个题目相关的文墨,他并没有想在人物的传统排队问题上推翻重来。其实在人物排队问题上费笔墨大概很有些无聊。排队是一种民意,不排斥人为因素,但是强行“排队”是不会得民心获民意的。既然吴洪森提出排队问题,我这厢也提一则“排队”的故事:1924年3月4日,北京大学发出《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之“民意测量”》的倡议书,其中第六问是“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的答案是国内大人物“孙文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段祺瑞45票、胡适45票,梁启超29票”以下排名依次为 吴佩孚、李大钊、章太炎。这个名单有没有偏见,读者自明。1924年,陈独秀离开北大已经5年,因为“接受阶级斗争理论”创办中国共产党已经连任三届党的领袖。北大师生,全国知识分子,中国新兴的马克思主义群体,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代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左派,还有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等新文化人,难道能容忍一个“不懂民主和科学”的白丁,站在司令台上高呼德先生赛先生?这是很严肃的问题,是必须要问答的。不然就无法对得起刚去世不久的元化先生。
在中国现代史当代史上,反民主反科学的人的事还少吗?讲讲因为反民主(一言堂)反科学(亩产三万斤)的惨痛教训,不是比无端指责胡批乱评陈独秀更具挑战性更有益于改革开放的现社会,也更符合生前曾受过不公待遇受过迫害的共产党人王元化先生学术人生的终极目标吗?
2008年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