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238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
  共有 528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凄惘晚年的生命绝唱——陈独秀江津诗作揽胜(二)

  发表日期:2020年6月1日   出处:微信公众号史客儿    作者:张家康     【编辑录入:多声

凄惘晚年的生命绝唱——陈独秀江津诗作揽胜(一)


江津有他的故友新交,而故人的凋谢辞世,往往使他陷入悲切的怅惘之中,处此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他更有“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的感觉。他写道:


竟夜惊秋雨,山居忆故人。


干戈今满地,何处着孤身。

久病心初静,论交老更肫。

与君共日月,起坐待朝暾。

刚刚悼念过老友李光炯,大姐又病逝于江津上游的油溪镇,终年69岁。他兄弟四人,长兄、二姐已经过世。惟有这一长一幼相为扶持,跋涉于漫漫的人生旅程。在这荡析离居的艰难岁月,大姐竟殁于异地他乡,实在令他肠断魂消,痛心入骨,遂长歌当哭,作《挽大姊》。这是他晚年所写的一首较长的古风体诗,全诗三百言,仅次于《告少年》。诗意悱恻缠绵,字字情真意切,读来哀娩动人,是他晚年诗作的佳篇。

他在诗中回顾手足分离的痛苦,不禁叹息:“大姊今又亡,微身且苟延。”自己一生奔走,与家人聚少离多,“余壮志四方,所亲常别离。”只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人民逃难,他才和家人一起溶入“避寇群西移”的人流之中。

率家奔汉皋,姊颜犹未衰。


卅年未见姊,见姊且危颠。

相将就蜀道,欢聚忘百罹。

卜居江津城,且喜常相随。

他和大姐相聚于汉口时,大姐还没有多少衰老的容颜。三十年前姐弟离别,三十年后乱世相逢,那种亦喜亦悲的感觉,是难以言表的。短时的相聚已然忘却身在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居住在江津,姐弟又像往昔那样的相随相从。这是一段珍贵而又愉悦的记忆。

他在诗中缅怀大姐勤俭、孝顺、贤惠的一生。“相夫营市贾,勤俭意拳拳。”“纨素不被体,兼味素所訾。家人奉甘旨,尽食孙与儿。”“生存为后人,信念不可移。肥甘既失养,身心复交疲。”这些美德给他留下不尽的思念,而姐弟的最后一别,更是永远地留在他的记忆之中,那是1941年春,他由江津回鹤山坪时,大姐相送于西城外,姐弟相对无言,似有万语千言,又不知从何而说,一种不祥的征兆隐然于心。

送我西廓外,木立无言辞。


依依不忍去,怅怅若有思。

骨肉生死别,即此俄顷时。

当时未警觉,至今苦追忆。

“斩爱力穷翻入梦,炼诗心豁猛通禅。邻家藏有中山酿,乞取深卮疗不眠。”亲友迭逝,给他的穷愁潦倒的残年以沉重的打击,那丧失亲友的悲哀,使他整夜整夜的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想起邻居藏有名酒中山酿,这可是疗治失眠的最好药方。如能讨得深深的一杯,便可在醺然大醉中麻醉自己,以忘却痛苦的哀愁;在炼诗锻句中心胸豁然,以求得自我解脱。

前年初识杨夫子 过访偕君昨日情

他的江津诗作中不乏病、愁的诗句:“西来病骨日支离”,“病如垣雪销难尽,愁似池冰结愈坚”,“卧病山中生事微”,“干戈今满地,何处着孤身”。这是他在江津生活的真情实状。在他最为严峻的困难时期,一个名叫杨朋升的青年军官,给了他最为关键的帮助。从1939年5月至他去世,他致杨朋升的信就有四十多封,凡世事、人事、家事,信中都是畅开心扉,无话不谈。1939年11月11日,他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夫人命书,率尔寄达,不恭之至。”这个“率尔寄达”的就是《朋升夫人和平女士寄纸嘱书手册,即奉一绝》:

前年初识杨夫子,过访偕君昨日情。


寂寞胭脂坪上月,不堪回忆武昌城。

他和杨朋升的相识是在1937年,也就是他出狱后不久。杨朋升,四川渠县平安乡人,生于1900年,比陈独秀小21岁。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以卖字刻章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四川军阀杨森赏识,即带回军中器用,后又资助他去北京大学读书。后来,又两次留学日本,进入军界。他爱好书法,尤长于篆刻。陈独秀出狱后到武汉,杨朋升已是武汉警备司令部领衔少将参谋,兼武汉防空司令部筹备处办公厅副主任。

就他们的年龄差距,陈独秀完全有理由摆谱拿架势,可从他给杨朋升的信中不难看出,他对杨十分尊重,每封信都以“老兄”相称,而自称“弟”。这固是一种谦逊的自称,但也可见杨在他心中的位置。至于他们经何人介绍,怎样相识,比之他们之间山高水长的友谊,已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了。

武汉在他记忆中有着过多的酸楚和屈辱。八七会议时,国际代表拒绝他参加会议,剥夺他自我辩说的权力。辛苦狱中五年,出狱后,本打算集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谁曾想王明、康生等反诬他是“托派汉奸”,蒙受着有生以来的不白之冤。如此无中生有,黑白颠倒,令他无比的愤怒,所谓“不堪回忆武昌城”,当指此羞此辱。

这一切,他都与杨朋升有所讨论。1939年,他批评斯大林的长诗《告少年》,分赠几位朋友,其中就送给了杨朋升。次年6月12日,他致信杨朋升:“彼等对弟造谣污蔑,无所不至,真无理取闹。”这里所说的“造谣污蔑”,指的就是不白之冤——“托派汉奸”的事,可见,他对杨朋升的信任,已超过一般朋友的范畴。

这样一个“老病之异乡人”,如果没有杨朋升等的经济援助,那一定是穷途末路,不可终日了。他对杨朋升的援助,无以言表,只是在心中时时感念,关心他和家人在战时的安危。这在他给杨朋升的信中触目可见:“闻成都前昨两日被炸,兄处平安否?”“尊寓平安否,至以为念”。“连日闻成都有警报,致函询问又不得复,正惶恐时”等,可见其关切之殷。他所作《寄杨朋升成都》,更是把这种思念之情跃然于纸上。

连朝江上风吹雨,几水城东一夜秋。


烽火故人千里外,敢将诗句写闲愁。

武昌是他“不堪回忆”的地方,而他一生行迹所至的诸多地方,却给他留下难忘乃至美好的回忆。他的学生陈中凡受广州中山大学之聘,将去文学院任职,来函相商于他,他复信“极表赞同”,并给陈中凡寄去《春日忆广州绝句》:

江南目尽飞鸿远,隐约罗浮海外山。


曾记盈盈春水阔,好花开满荔枝湾。

那已是二十年前的往事,当年受陈炯明之聘来到广州,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在广州不到一年,就被中共一大选出的中央局召回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然短促,而广州却给他留下美丽的记忆。罗浮山隐隐约约,仿佛是海外仙山。每当春潮初上,放眼望去,盈盈汪汪的珠江春水,姹紫嫣红的湾畔花草,真有“白荷红荔半塘西”的风韵。他提醒陈中凡,再去广州时,可千万要游览胜景,别耽误了好山好水好风景。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大凡秋月能勾起人们的忧忧心事,尤其是文人更有对月遐思的情愫。那些已然逝去的往事,总是纠缠在他的心头。他重新挥毫书写三年前所作《对月忆金陵旧游》:

匆匆二十季前事,燕子矶边忆旧游。


何处渔歌惊梦醒,一江凉月载孤舟。

诗的落款:“壬午暮春写寄静农兄,独秀自鹤山坪”。夏历壬午年为公元1942年,也是这一年的一月七日,他又作《漫游》:

峰峦出没成奇趣,胜景多门曲折开。


蹊径不劳轻指点,好山识自漫游回。

诗后写道:“录近作一绝以寄静农兄  民卅一年一月七日  独秀书蜀之鹤山坪”。陈独秀逝世后不久,台静农在诗尾附记:“先生逝世于五月二十七日,距是诗之作才四个月又二十日耳。”可谓陈独秀的绝笔。与同年誊写旧作《对月忆金陵旧游》相比,他的心境可谓真的“豁然猛同禅”,生命态度是那么的达观乐天,再也不愿为老而多病发愁忧心,而是从“峰峦出没”、“胜景多门”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情趣。

他多少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在年轻人新婚之喜的欢乐场合,你同样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忘却了自己的年龄,和青年人一起调笑、打闹。一首《闹新房》,足可看出他天真快乐的赤子情怀:

老少不分都一般,大家嬉笑赋关关。


花如解语应媸我,人到白头转厚颜。

从长江尾至长江头的流放,从南京到江津的奔走,不知不觉中,生命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远离尘嚣,告别了轰轰烈烈,生活中多了份平凡和恬静。

嫩秧被地如茵绿,落日衔山似火红。


闲倚柴门贪晚眺,不知辛苦乱离中。
春耕时节,大地被嫩绿的秧苗所覆盖,晚霞衔着半边山如彤彤烈焰。这红红绿绿的世界,诱使诗人倚靠柴门,放目远眺,将所有的忧伤和不快,统统置之度外。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更热爱脚下的这方热土,晚年所作《郊行》,正是他留连美景的抒情之作:

蹑屐郊行信步迟,冻桐天气雨如丝。


淡香何似江南路,拂面春风杨柳枝。

江津晚年贫病交迫,他没被艰难困苦所压垮,反以坚韧的毅力,足音蛩然的走完自己的人生之旅。诚如陈中凡哭陈独秀《哀词》所云:“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拔之坚贞。生死皭然斯何人,怀宁仲甫陈先生。”【原载《书屋》2014年11期、《读书文摘》2017年12期】

【作者简介】:


张家康,文史作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党史月刊》特约作者。著有《新青年时代巨变中的人与事》(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诸多文章。这些文章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新华月报》《作家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文摘报刊和香港《文汇报》、美国《侨报》等报刊转载。多篇被一些丛书收入。


上一篇:凄惘晚年的生命绝唱——陈独秀江津诗作揽胜(一)
下一篇:陈独秀在老渔阳里 2号的故事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100300]
 · 独立高楼风满袖[91827]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7780]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492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